羽實施‘以工代賑’的政策,只要日本民眾到工地上幹活,就可以吃飽肚子,並且領取到一些生活用品。
同時進行民主選舉,在關東平原上重新建立行政體系。
以工代賑的勞動內容,也就是清理城鎮廢墟,並建設住宅、恢復水、電、通訊、交通,最後就是建立工廠。
這一系列的恢復過程中,都有中華民國的財團旗下的各企業參與其中,工程基本上都是財團旗下的企業接手,然後將零碎的建設專案對民資進行招標。例如一個工程,財團接手的報價是100萬元,再承包給民資,民資的報價基本上只有50萬元上下。
這其中的水份極大,畢竟貸款的是財團,接手工程的也是財團,日本新政府是戰敗型政府,自然也就是隨便拿捏。
所以國會透過的20億元貸款,真正借給日本人的人力、物力的價值,不到一半。首先是貸款只能拿到8成,也就是16億元。加上財團報價上浮50%左右,有的專案、商品甚至是達到100%、200%,主要也就是一些附加值比較高的商品。
等於說日本人借了20億元,但實際上拿到的錢,只有8億元。但是他們未來不僅要償還20億元,而且還要為此支付利息。
所以當時代發展之後,賠款不流行了。
如今流行的是貸款。
因為賠款太直接,會被戰敗國的民眾牴觸。然而借款就不一樣了,名義上是借給戰敗一方錢,實際上卻是和戰敗賠款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掠奪,而且借款所掠奪的方式更加隱蔽,並且效率更高。如果是賠款,民眾會認為錢被人給搶了。而如果是還款,則會感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而且這樣的借款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掠奪的物件一開始確實能拿到錢,不會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運轉、發展。等把蛋糕做大了,就具備還款能力了。
20億炎黃幣的貸款給日本新政府,在扣除‘中介費’的兩成之後,再加上採購、工程的上浮價格的部分,中華民國只需要付出8億元,進而也就掠奪了12億元的本金。每年利息5%,當年結清,相當於每年可以掠奪1億元的利息,十年後開始返還本金,相當於可以掠奪到超過10億元的利息。
於是,付出8億元,可以收回超過22億元的回報。相當於是三倍的回報率,除以10,每年差不多33。33%的回報率。
這就是其中的貓膩所在。
但是普通民眾並不清楚這些。
除了貸款對日本政府的剝削,還可以在日本建立用工成本無比低廉的工廠,讓日本人拼命生產。
就像是富士康一樣。
富士康就是典型的戰敗型工廠。
富士康裡面的員工,一個星期上六天班。每天上到晚上七點才下班,一天工作11個小時左右。名義上都是8小時,但是做到下班的點,別人都沒下班,還在流水線上面做,想下班的也走不開。而工資方面,富士康的工資非常低,如果要想賺到兩三千的工資就必須加班。
流水線生產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例如生產別針,如果不是流水線生產,一個工人一天也許只能生產幾十個別針就頂天了,但是流水線作業下,一個工人一天可以聲場上萬個別針。
這就是差距,進而流水線生產產生大量的財富。
然而這大部分的財富,都講被掠奪。
富士康之所以還能在後世的中國經營下去,自然還是因為富士康包吃住。於是對一些人來說,每個月儘管累一點,但是還有兩三千的工資剩下來,也就是買一些衣服之類的會花點錢。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動腦,流水線生產是不需要花腦筋的,而且還不用太擔心失業什麼的。
中華民國也可以在日本搞出一個‘富士康’,以中華民國五億人的龐大市場支撐,小日本有生產不完的訂單,他們不用怕失業。可以在那種‘富士康’的制度下,不斷的為中華民國貢獻他們的勞動力,進而不斷地壓榨他們的勞動力。
如此一來,日本人也有事做能吃飽肚子。中華民國也有錢賺。
而且日本人儘管被壓榨,但是每個月還是有一定工資的啊!如果日本人失業了,那些勞動力閒著也是閒著,到工廠裡上班還能產生那一部分的勞動力回報,進而日本的經濟不也被帶動起來了。
所以說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中國的製造業利潤被剝削了那麼多,但是看上去卻還是那麼有錢。因為那是十四億人口的勞動力的血汗錢匯聚而成的,然後再經過一些不公平的財富分配,財富就大量聚集在少部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