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作下誕生。這個東方世界的霸主資本,正在快速的成長。
在如今的亞洲,中國人也變成了地位最高的群體。
中國商人在各個經濟殖民地大量投資,掌控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大量的資源不斷被開發出來,也讓中華民國的發展不再被其他國家勒緊脖子。
不管是石油還是鋼鐵,在經過精心的戰略佈置之後,已經成功解決了問題。這個時候只要有足夠的工業產能,國民就能迅速富裕起來。
輕工業產能方面,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工廠正在大量的建設。而在重工業方面,中華民國的重工業建設,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地步。
大量的機械裝置製造廠、汽車製造廠、工程機械製造廠、農業機械製造廠,以及飛機制造廠、電器製造廠被大量的建設起來。
汽車製造規模更是不斷的擴大,此時中華民國一年就可以生產上千萬輛家庭汽車。
因為民眾已經解決了溫飽的問題,收入也很不錯,基本上都有時間去考駕照。駕校一時間在中華民國迅速普及開來。
一場全民擁有家庭汽車的社會變革正在到來。
汽車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成為中華民國一個非常普及的東西,人們對汽車的陌生將越來越少。
汽車消費市場上,每年賣出上千萬輛汽車非常輕鬆。
而在原材料方面,鋼鐵冶煉技術在1922年再次有所突破,在西域行政區建成了第一座日產2500噸的頂吹轉爐,這樣的鍊鋼爐,一年的產量就是91萬噸鋼鐵。
這樣的鍊鋼爐的效率非常高,所以中華民國的鋼鐵冶煉規模儘管不斷擴大,但是使用的工人卻是沒有增長多少。此時鋼鐵工人的規模,依舊還是維持在20萬人左右的規模。並且隨著鍊鋼爐的越建越大,鋼鐵工人的數量反倒有下降的趨勢。
這種2500噸的轉爐,只需要建設220座,鋼鐵產量就可以達到2億噸。
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鋼鐵產量是3100萬噸,但是卻用了500座大型平爐。美國的鍊鋼技術,相比中華民國來說已經被越甩越遠了。
此時美國人透過間諜活動,已經掌握了頂吹轉爐鍊鋼技術,不過轉爐規模還不大,而且爐子也比較小。
如今中華民國要擴大的是開礦規模,露天鐵礦石開採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最大的挖掘機鬥容已經制造到了30立方米,一鏟子下去可以挖出30立方米的土方、礦石。然後從地面挖一個大坑下去,然後在大坑的牆壁上開出一條條螺旋一樣的道路。汽車不斷穿行在這些道路上,鐵礦石開採挖出來之後直接傾倒在汽車上運到選礦廠進行選礦。然後再用鐵路運往鍊鋼廠。
煤炭開採也用上了露天開採技術。
而在工程機械的製造量方面是越來越大,不僅僅是開礦需要,工程建設上也是大量需要的。
中華民國此時建造出來的工程機械,質量上和二十一世紀的工程機械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卻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了。最先進,就意味著利潤。不會像後世中國國產的挖掘機那樣,一臺只賺五十塊錢。
有足夠的銷量就有足夠的生產經驗,並且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之中。所以中華民國此時的機械裝置製造方面因為市場的龐大,正在走向全面性的領先。
這樣的領先,主要還是因為科研上的巨大投入。以及科研模式的效率,要比其他國家高得多。
中華民國的科研,當前有兩**寶。
第一**寶就是科研方向的選擇上,有沈凝雲這個穿越者的存在。所以在那些大專案上,很少會浪費資金,把科研搞進死衚衕。
另外一**寶就是電子計算機,可以進行龐大的計算。如果是用人力進行計算,一些計算可能要算上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可能性。歐洲人當年為了製造出可以快速計算的機械計算機,讓工匠慢慢的打造零件,想要製造一個計算能力非常強大的機械計算機,不過用機械來進行計算,工程太龐大了,工匠打造零件要打造幾十年,最後不得不放棄了這一計劃。
而電子計算機,則沒有機械計算機方面的缺陷。
中華民國的電子計算機的研究投入也比較龐大,但是研究方向卻是非常明確,在造出電子電晶體計算機後,直奔半導體計算機。
1922年絕對是中華民國計算機研發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中華民國四川成都計算機研究所中成功研發出了第一代積體電路。計算速度從電晶體計算機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