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此時中華民國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能夠保障公民收入不會太低,而且因為對外掠奪,以及福利制度的健全,民眾對於金錢方面能夠看得輕一些,減少那些為了錢而去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構建一個人際關係較為簡單一些的下一代人,而不是讓下一代人活在互相戒備的社會環境當中。
漢族這個民族,因為比較早熟,所以人際關係複雜,人們不夠淳樸,變成了一個負面性的影響。
另外因為長期的教育缺失,明清兩代沒有什麼全面性的學校教育,加上家庭教育實際上也不全面,國民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長期的社會底層養分缺乏,民眾為了生存,很多時候是不擇手段的。
所以要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現在主要靠大力推廣學校教育,並且並不是簡單的教知識,還要教社會規範等等。
現在中華民國是工業化社會,自然也就要求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夠具備中華民國所宣揚的普世價值觀,以及如同生產線一般,教育出有相同社會規範的學生。
同時輔以一定的城隍廟教育,進而使得民眾的素質能夠提高。另外,再加上家庭教育。
不過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家庭教育,很多家庭的父母是不教孩子的。所以如今中華民國的制度是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力,並且開始強制性執行義務教育。
1922年,鑑於中華民國形勢穩定,經濟發展繁榮,以及有更為充裕的時間進行教育,楊墨川向國會遞交法案,將六年義務教育修改為九年義務教育,並延長小學為六年。
從而變成小學六年、中學三年,大學四到六年的學制。
中學之所以依舊只有三年,主要還是把這一階段看做是天賦的觀察期,有足夠天賦的上大學,沒足夠天賦的上大專。
7歲入學小學,讀完中學15歲,16歲即成年,正好入大學。
專業所需的基礎課程不夠的話可以在大學裡繼續學,而且招生的方式是將以學生比較擅長的科目來決定專業,這樣一來學生本身在特長學科就學的比較快。大學裡邊學專業,便學基礎知識都是可以的。
中華民國這樣的學制,主要還是因為不需要搞愚民教育。所以不給學生搞填鴨式的教育,以及浪費時間一般的教育方式。
基本上不會讀書的,15歲過後要麼去上大專,大專也考不上,還可以去上中專。小學成績不好,實在沒有唸書的天賦,可以在小學讀完後馬上去上中專。
這樣一來,確保學生不會在學校裡浪費生命,更早的投入社會勞動也可以創造出更更多的社會財富。
在者因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五億人的國家,加上國家當中不像美國那樣有大量黑人來當普通工人,所以升學方面還是比較嚴格的。
在私立大學方面,不是誰都能辦學校,必須教學質量過關才行,杜絕了野雞大學的出現。所以此時中華民國的大學,含金量很高。
唯一一所不怎麼需要文憑的大學,那就是財團專門成立的‘投資大學’,這是一個教人如何創業、經營的大學,如何管理企業、理財等方面的。
有經商天賦的人,唸書是沒有什麼天賦的。
有統計表明,那些低文憑的創業者,創業成功機率反倒更高。同時盈利也比高文憑的創業者更好。
這所大學,雖然沒有什麼成績上的門檻,但是教學質量還是很不錯的。商人子女可以直接進入,因為他們有繼承家產的需要。而那些普通學生,要進入這所學校,要麼能交得起比較高昂的學費。要麼能透過大學方面專門設立的入學考試。
主要還是因為這所學校的文憑是不值錢的,因為這所大學培養的是老闆,因此不可能教給別人打工的技能。因而就讀這所投資大學的學生,要麼是家裡很有錢,畢業後有家產繼承,未來肯定是老闆。要麼就是家庭還算富裕,有成為老闆的心願。
剩下的交不起高昂學費的普通學生,那麼如果透過大學方面的入學考試,學費可以降低,並且可以獲得助學貸款。如果沒有經商天賦,進入這所大學就是浪費生命,自然不會錄取。
這所大學的入學考試比較特別,那就是考驗一學生的經商頭腦。分面試和實際操作兩個部分,面試就是讓命理師看學生是否有經商的天賦,如果確實有天賦,有能夠透過經營來成為一箇中產階級的天資,那麼就可以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學校可能會提供一個平臺給他們經營一段時間,可能是一間店面,可能是一個小公司。如果確實有經營天賦,就可以入學。
這所投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