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裡受到比較好的素質教育,並且培養他們的天賦特長。
這是一個五億人的國家,各種天賦的人基本上都有,畢竟同一個小時出生的人口,基本上都在2000人左右,而且各個區域都有。要知道,同一個時間段內出生的人,身上都帶有差不多的時間特性。區別則在於祖上風水、出生地理位置的陰陽五氣,已經父母身體遺傳、姓名等等方面。
出生時間相同,命運結果有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出生在非洲和出生在美國的就不一樣。
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並不是都有條件去培養和澆灌。一個人的天賦如果不去培養和澆灌,隨著年齡的上升是會消失不見的,然後越來越平庸。
中華民國此時的教育體系,走上的就是一個重點培養學生天賦的制度。特別是工業製造方面的天賦,以及和工業有關的各種天賦。有天賦的都可以支援學生在其範圍內充分的澆灌自己的天賦。力求有更多的工業、軍事等等領域的人才湧現出來。
而在那些權貴子弟的教育上,那就更加嚴格了。
此時的中華民國,真正能算得上權貴的也就是財團股東那些人了。沒有一定地位,是沒辦法獲得財團股份的。
這些財團股東大部分都是把兒子送進軍校裡就讀,並且有很多藝術等方面的培養,力求培養出來的是真正對國家有用並且有一定素質的人才。到達了這個層面,經商什麼的都不重要了,財團在經商等方面自然有專業的人來做,軍事才是財團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
這種模式和德國容克財團有些類似,德國容克財團的股東們,很多都是把兒子送進軍校就讀。
不過中國民族財團的股東人數沒有德國容克財團那麼多,不過也已經不少了。
特別是能夠獲得財團股份的很多都是軍人,本身就是軍人家庭,子女送進軍校就讀也很正常。
一個貴族家庭,要有三代才能培養出其貴族氣質,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玄乎,主要還是素質問題。
在中國,傳統貴族就是那些文人。
儒家文人所積累的氣質,實際上比那些貴族們還要好,只不過是在物質上不如罷了。中國傳統的觀念提倡的是節儉,因為古代儒家用的是道家的文化根基,不會主動的去發展生產力,社會資源緊缺的話,那麼只能讓君主到下面都提倡節儉。
所以傳統的中國貴族,並不是像西方人那樣有一個大莊園之類的。更講究的還是內在的氣質等方面。而更久遠之前的中國社會,其貴族階級實際上就是那些大門閥,不過在隋代過後陸續被削弱。
那種大門閥所培養出來的子弟,很多不僅有軍事頭腦,還有高明的政治頭腦。為此也被統治者所忌憚,這些門閥被科舉制取締之後,亂世中的梟雄也就少了,中國後來陸續的出現被異族入侵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因為人才培養出現了問題。
這個時候的財團股東,很類似於古代門閥。
那些股東在財力上是不缺乏的,教育上則偏向于軍事教育。很多從小就開始用軍事化教育的方式進行教育,在學習軍事知識的同時,並且有禮儀、藝術、外語等方面的課程。主要集中在財團開設的貴族學校當中,這個學校實際上就是沈凝雲成立的,那些財團股東基本上都是將子女送進去,而那些社會上流,也扎破了腦袋要把子女送進去。
成立這個學校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抓富二代們的素質和能力,而不是隻會敗家、泡妞。那些富二代的命運格局,是比普通人要更高的,如果能受到良好教育,成為人才還是比較容易的。
富二代在此時中華民國這種體制下,自然是大量出現的。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華民國從之前的傳統的地主、官員、商人的子弟算是富二代,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富二代,因為財富正在不斷的創造出來,在這樣的大發展之中,成就了大量的富一代,富一代有了子女,也就有了富二代。
中華民國此時構建的社會體質和風氣,講的是平等友愛。官員不能隨意欺壓百姓,因此那種野蠻的性格也遺傳較少。
另外再加上成立貴族學校,重點抓素質教育,富二代的素質問題還是大大的解決了。至於在能力上,富二代也並不是只懂得泡妞。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也有很多富二代非常有能力。畢竟他們在教育成本的投入上,以及眼界等方面,或是在鍛鍊上都比普通人要好很多。
例如一個富二代以及一個絲,同時到一個很艱苦的環境中去工作。
那麼結果就是,人家富二代鍛煉出了能力,然後到更高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