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糧食產出,高加索聯邦只能對中華民國言聽計從,否則一旦糧食被斷掉,他們的統治將會出問題。
這就是糧食戰略安全。
高加索聯邦成立的同時,那些土地也平均分配給了那些農民,不過很快那些農民就會發現,他們種植糧食是賺不到錢的,只能去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
而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也會發現不如那些工人賺錢,就會把很多人吸引到城鎮中當工人,土地則將會在日後被中華民國農墾公司大量兼併。
在高加索聯邦當工人的收入還是不錯的,中華民國將會在高加索聯邦分包不少產業,並且會給他們不斷下生產訂單,讓高加索各民族民眾透過不斷的勞動而一定程度富裕起來,從而將高加索聯邦塑造成投靠中華民國後成功的典型,從而達到繼續肢解蘇聯的目的。
高加索聯邦的成立讓蘇聯根本無力阻止,高加索各個民族現在根本不鳥蘇聯了。
實在是反差太大了,蘇聯人統治高加索的時候還要被徵收大量糧食,而且還是什麼集體制,自己的勞動成果竟然不是自己的。
當然,蘇聯也是有功績的,那就是土地變成集體的了。但更是因為如此,所以那些普通民眾才更加渴望改變制度,那樣他們不就有了自己的土地,而且勞動成果不也歸自己的了。
中華民國一來,體制馬上就改變了,再次恢復到了資本主義。而且土地都分到他們手上了。再則,中華民國來的時候,不僅不搶東西,還到處發放糧食。
如此巨大的差距,傻瓜也知道要選哪一邊。
高加索聯邦成立後,中華民國又接著運來大批糧食進行救濟,頓時讓高加索地區再也沒有人餓死。
而且很快高加索地區就出現了大量的招工,修路、修橋、修電站,各種建設都要勞動力,還有什麼學校、醫院什麼的,大量的設施要修。
高加索聯邦很快就向中華民國借了20億元,用來發展高加索聯邦的基礎設施和軍事國防。
高加索聯邦直接上馬了幾個重要專案,一個是石油開採,以及煉油業,另外就是錳礦開採和銅礦開採。
煉油業方面,中華民國還是願意給高加索聯邦發展的。高加索聯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註定不可能太過團結,只要日子能過得下去,不可能脫離中華民國的經濟殖民地身份,畢竟中華民國也在邊上,隨時可以平了他們。
所以在產業分包上,可以給高加索高階一些的產業。這樣也才能讓高加索人有更好的就業環境,才能讓他們都有活幹。
而高加索聯邦透過賣石油,也可以迅速富裕起來。
儘管這個年頭石油不值錢,但是石油開採也不需要多少成本的,特別是高加索巴庫油田商業化開採條件比較好。所以只要量足夠大,就能讓高加索聯邦有一個穩定的財源。也就能有更多錢用於發展。
至於波斯和阿富汗,待遇則更低一個層次。中華民國對於這兩個國家還是防著一手的,所以煉油業還沒給他們。
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儲量有限,所以可以給他們煉油業,等日後巴庫油田開採完了,也就沒有什麼主動權了。
到時候,可以讓他們負責波斯方面的石油提煉。
波斯和阿富汗的石油儲量比較多,一旦讓他們有了煉油業,那麼主動權就沒那麼大了。畢竟原油和燃油的價格可是天差地別。
就如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早年做石油起家的時候就意識到,賣原油永遠賺不了多少錢,只有做煉油才有錢賺。
高加索地區發展輕工業也非常有潛力的,首先是交通方面也很是便利,東有裡海的運輸優勢,西有黑海出海口。
此時整個裡海隨著高加索聯邦的成立,已經全部納入了中華民國的勢力範圍當中。
東邊是中華民國的西域行政區,南邊是波斯,西邊是高加索聯邦,北邊也是中華民國的西域行政區。
黑海的出口則被土耳其掌控,不過土耳其也就是收取點過路費,不敢攔中華民國的船。
等於說,高加索聯邦成立後,中華民國只要在高加索聯邦成立工廠,就能將商品很方便的出口到巴爾幹半島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國。
另外,這裡也將成為西域行政區的商品出口到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出海口。
中華民國從蘇聯分裂出高加索聯邦,頓時在戰略上取得了更加有利的地位,中華民國的商船,可以常年停泊在黑海高加索聯邦的港口當中。
第362章 輸得起才能贏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