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華東艦隊的訓練得到了最高統帥部的全力支援,艦隊官兵皆以甲午海戰為恥,努力的磨練著作戰技能。
最為顯著的成果就是炮擊精度,華東艦隊透過刻苦的訓練,在炮擊精度上已經超出了英德等國海軍。
在炮擊精度方面,應該說日本海軍是此前最好的。因為東方國家計程車兵能吃苦,肯磨練作戰技能。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機器的效能,在人方面並沒有做到那麼精。
這主要是東西方文明的思維差異而造成的,就如西方人如果打不下一個要塞,那麼他們會想,是自己的大炮口徑還不夠大,於是回去造更大的火炮去轟擊要塞。而東方文明國家則會有另外一種思路,即避開要塞,對敵人的其他薄弱點進行打擊,或是從政治等方面去解決問題。
東方文明算是窮盡人力,而西方文明則是窮盡物力。
因此日本海軍的炮擊精度比西方國家高那是非常正常的。而華東艦隊經過頻繁的實彈射擊訓練後,其炮擊精度已經不遜色於日本海軍。
儘管華東艦隊成立時間不算長,但是西北政fu在多年前就向德國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及水兵。
因此華東艦隊的官兵,很多都是在德海軍服役過的,擁有較為豐富的操作經驗。
有了這批人,新兵的培養就較為簡單了。
華東艦隊的實力正在不斷的增強,第四批軍艦服役後,將擁有八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四十三艘護衛艦,上百艘魚雷艇。總計投入預算達到7億元,造價自然不可能那麼高,而是包括訓練、維護。一艘戰列艦的預算一般會多出造價的2倍,也就是用造三艘戰列艦的錢,投入到一艘戰列艦上。而其他的船隻,一般是兩倍的預算。
雖然海軍是一個吞金獸,但是西北政fu養華東艦隊還算是比較輕鬆的。畢竟此時西北政fu的行政區域內擁有人口將在西域移民完成後,將達到1。4億,相當於每個人口的負擔只有1塊多。每年投入的海軍軍費,也就是2。5億左右。
西北政fu治下的普通工人月收入達到30元以上,每個月一個普通工人就可以納稅3元以上。
海軍的軍費投入,只有稅收的5%左右。
日本此時的海軍開支每年也達到了2億元,但是日本政fu在海軍方面投入的財政收入可就不是8%,而是超過了40%。而八幡鋼鐵廠的產鋼量在這一年剛剛突破20萬噸,所產出的鋼鐵主要用於海軍及鐵路建設。
相比之下,西北集團旗下的各鋼鐵廠的產能,正在向2000萬噸邁進。
日本陸軍則像一群叫花子,預算只有不到2000萬元,不到西北國防軍的十分之一。
日本對於西北政fu的崛起,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特別是西北政fu不斷的加大軍費開支,讓日本政fu開始感覺非常吃力。
此時日本政fu的軍費支出已佔財政收入的40%以上,本來加上日俄戰爭的外債還沒還掉,就是就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的節奏了。
軍費開支如果再加下去,那完全是支撐不住了。除非英美等國願意借錢給日本。
此時日本的鋼鐵生產更是因為西北政fu提高了關稅而導致原材料供應出了問題,煤炭和鐵礦石運不回去,鋼鐵廠的產量就要下降。為此日本只好向其他國家進口鐵礦石,並加大在朝鮮的鐵礦石攫取力度。
日本在鍊鋼方面並不順利,之前在釜山建設了一個大礦山,結果挖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那裡的鐵礦石儲量只有十幾萬噸。實際上日本在侵華戰爭前,產鋼量還比不上中國,那時候的中國東北就有不少鋼鐵產出,加上山西等省,比日本要多。但是中國那時候沒有什麼完善的軍工業,產鋼也比較分散,無法將鋼鐵轉化為戰爭能力。
此時的中國因為西北政fu的崛起,有了一個工業體系,而這個工業體系中,軍工業又是核心部分。此時的中國完全能將鋼鐵轉化為戰爭潛力。而且鋼鐵產量已經突破上千萬噸,完爆日本的鋼鐵產量。
海軍的八艘戰列艦,只是初期的計劃。
最高統帥部海軍參謀長林瑞陽在1913年向沈凝雲提交了海軍第二期造艦計劃。
“鑑於日本及各國此時開始製造噸位近三萬噸的戰列艦,我們第二期造艦計劃,也將建造5艘三萬噸級戰列艦。每艘造價為1200萬元,預算3600萬元,5艘3萬噸級戰列艦需要預算1。8億元。”林瑞陽在報告中眼巴巴的看著沈凝雲,希望沈凝雲能批准這個計劃,如果能批准這個計劃,中國海軍在硬體上則可以超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