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西北的鋼鐵產量連年暴增,到此時鋼鐵年生產能力已經增長到了1500萬噸的程度,已經成功超越了英法兩國的總和。
這個時代,法國的鋼鐵產量只有470萬噸,而英國則有900萬噸,加起來已不如西北的鋼鐵產量。
相比之下,德國則有1500萬噸的產量。西北的產鋼量已與德國持平。
產鋼量最高的則是美國,此時已經達到了3180萬噸,加起來超過英法德三個歐洲大國的總和。
但是,美國的鍊鋼爐相比西北的鍊鋼爐要低階。日產鋼鐵最高的鍊鋼爐只有600噸,相比之下西北的鍊鋼爐日產鋼鐵最高已經達到了2000噸。美國鋼鐵冶煉的增長速度,是比不上西北的。
西北的鋼鐵冶煉所建設起來的鍊鋼爐,可以用個二三十年不用換,而美國的鍊鋼爐則在日後的產業升級中需要重新建設。
在西域省,西北集團正在建設日產鋼鐵2500噸的鍊鋼爐,技術正在不斷的進步。而此時世界各國用的還是平爐鍊鋼技術,與西北的鋼鐵冶煉技術的差距非常大。
隨著西域省的鐵礦石開採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的鋼鐵產量將不斷的迅速增長,以目前這速度發展下去,追上美國並不困難。
在漠北(蒙古)地區的礦山也正在不斷的開發,其中鐵礦也有不少。基本上此時西北工業體系中,鐵礦石資源已經不再缺乏,缺乏的是足夠大的開採能力。鍊鋼爐方面的建設倒是隨著人才儲備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簡單,只要有足夠的鐵礦石,就能迅速將鋼鐵產量拉高。
同時西北集團此時在東南亞及中南半島等地購入了很多礦產,也有不少鐵礦石在不斷的運回華東地區。
另外西北政fu在進口物資方面,鐵礦石也進口了不少。此時歐洲的大戰還未開打,世界經濟一片蕭條,鐵礦石價格便宜得很。
隨著歐洲大戰的臨近,西北集團在海外購買鐵礦山的規模再度增大。而各國商人紛紛抽調資金回國準備戰爭,也讓西北集團有了插足的機會。
西北集團也加緊了最後的物資囤積,資金鍊被西北集團拉得非常長。而此時世界各國資本都在準備戰爭,也無心對西北金融體系展開衝擊,因此西北的金融體系儘管此時變得抗外部衝擊能力很脆弱,但卻安然無恙。
只要沒有外部衝擊,西北的金融體系還是安全的。
至於戰爭,雖然很燒錢,但是花的是戰爭券,不需要牽動當前的金融體系。戰爭中花出去的錢因為是戰爭券,所以這些錢不可能外流。因為戰爭券只能在中國內部消費。而且在戰爭結束前,不會大規模流入消費市場。
這一年西北治下人口已經增長到了1。3億,迅速增長了2000萬,主要是西域省的移民及上海、浙江、福建地區的人口增多了,其中以浙江人口增長最為迅猛。
1。3億人進入戰時生產,支撐的卻是一場參戰規模只有120萬的戰爭。工人一天起碼生產10個小時,怎麼搞都能毫無壓力的支撐這場戰爭。加上參與生產的人數增加,以及效率的提高,扣除戰爭消耗,建設速度比非戰爭時期還要快。
對俄戰爭300萬兵力的規模都能支撐,何況是對俄戰爭瘋狂建設後的如今,而且只有120萬兵力參戰。西北政fu治下的人口還增多了,應付對日戰爭的物資供應可以說是輕輕鬆鬆。
戰時生產中,一個是道路建設規模更大了,一個是教育絲毫不受影響,對工人的培訓依舊在進行。大量新增人口的出現,西北政fu正在大規模的對這些工人進行培訓,努力讓那些工人從只能進行體力勞動大規模的轉化為技術勞動。
在道路建設方面,由於西北政fu早年就開始佈局,此時西北連通的鐵路幹線已經覆蓋到了全國各省。
也就是說,中國的鐵路骨架已經形成。而且幾乎都是雙軌鐵路,在通往西域的鐵路甚至是建設成了四軌。
這一年青藏鐵路也進入了最後的工段,西北政fu對西藏的控制力在這條鐵路修通後將大大的提高。
全國鐵路骨架的形成,對整個中國的經濟有了非常強大的促進左右。各省因為提鐵路骨架的出現,鐵路所到之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因為鐵路修到的地方,農產品及原材料開採所得都可以賣出去,同時也促進了商業的發達。
此時道路修建方面,西北政fu開始在全國各省的鐵路骨架上修建鐵路網,鐵路開始向各省各州縣蔓延。
其中四川、河南的鐵路網率先開始大規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