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說白了一是沈凝雲開外掛了,有了核心技術,直接跨越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層次,建立的工業都是這個層次的。二是技術領先於世界,領先意味著能攫取更多的物質財富。第三則是這個時代的資源也比較豐富,相比後世中國十三億人來說,這個時代中國人的人均資源就豐富太多了,不過人均還是落後於世界,經過幾次對外擴張之後,資源才算豐富了起來,此時********的的版圖多達1500多萬平方公里,加上還有經濟殖民地,資源方面已經無法遏制********發展的腳步了。
農民現在都不種地了,那些地主也就徹底的愁了。現在那些傳統的地主就是不想變也得變了,畢竟沒人種地啊!土地放在那裡荒,但是稅收卻是要照常交的。
這個時候無非就是三種選擇,一是出售土地,二是將土地與農墾公司進行資產重組,拿到農墾公司的股份,三是自己搞農業機械化。
出售土地對於很多地主來說不甘心,而自己搞機械化農業又沒什麼經驗,也不懂那麼多的技術,除了大地主有能力搞之外,那些中小地主是沒那個實力和經驗的。而與農墾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卻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這個時候********的農業方面,開始走向了徹底的農業機械化,但凡是能夠進行農業機械化的地方,都進行農業機械化建設。
在水稻種植地區,四川、湖北的農業機械化進行得比其他省份要早,此時的四川和湖北的農業機械化規模已經不小了,每年在農機的耕耘之下有大量的水稻產出。
浙江、福建的農業機械化也在搞,不過山地丘陵比較多,規模不大。
湖南、江西、貴州、雲南的農業機械化也開始大規模展開,其中江西、湖南農業機械化潛力比較大,雲南和貴州潛力小很多,不過很多地區是可以進行農改的,把土地整平了一樣可以機械化耕作。
這些農改建設活動,自然也就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
而不能進行農改的山區,地方政fu已經開始把山裡的老白想都遷移出來,然後把山封了。這個時候********的原生林不少,裡面的野生動物很多,這些原生林被大量封鎖,也不允許獵人進去打獵了。
後世的中國,這些原生林基本上全被砍光,然後種上人工林,野生動物基本上都滅絕了,只剩下兔子、野豬等生存能力比較強的野生動物。
這個時候********沒必要砍掉這些原生林,森林資源方面外部有的是,北朝鮮、越南、高棉、暹羅都有大量的森林資源。東北地區的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封掉一批,其他的都能砍。
而且更北方的俄國遠東行政區、西伯利亞行政區的森林資源那就是海里去了,多得一塌糊塗。
日後把這塊地方佔了,根本不愁沒有木頭用。而南洋地區的熱帶森林資源也豐富得很,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都等著********去擴張。
老百姓留在山裡,第一生活貧困,沒什麼收入。第二又不能為國家創造多大的產值,勞動力被浪費了,所以遷移出來安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將山區的老百姓遷移出來,中央政fu和西北政fu在這方面的預算上根本就是不差錢。
這些政策在這一年都實施了下去,********開始正式走向人均高產值的發展方向。這個發展方向和後來的中國不同。
後世的中國13億人,如果很多時候太高效率,卻會造成很多失業。
例如賣東西,那些沃爾瑪之類的大超市儘管效率很高,但是如果大量出現,那些小賣鋪就沒生意了。可是那些小賣鋪卻能創造很多就業。
又如那些農產品銷售,如果市場只有幾家大型的攤位,那麼人均產值也就很高了,就算是薄利多銷,一個售貨員一天就能賣出去很多蔬菜瓜果。但是這樣一來,那些小攤販的就業崗位就沒了。
不過這個時代********只有將近五億人,而且可以有大量建設不玩的專案,所以是儘量提高個人產值,什麼模式效率高用什麼模式。
當然也是需要刻意創造一些就業專案的,不過那些小攤販之類的,因為不能增加戰爭潛力就被取締了。刻意創造的就業產業,都是那些能夠增強戰爭潛力的。例如科研可以提高戰爭能力,那就往上面使勁砸錢,以創造就業崗位。農業機械化在戰爭時期能讓國家有更多勞動力抽調出來從事戰爭活動,那就砸錢搞農改。教育能提高國民素質,國民集體素質越高,國家發展越強,那就砸錢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