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傲骨依舊是社會主流價值觀之一,進而影響到了諸多上流群體。
一個人如果連尊嚴都沒了,就算是有很多錢,也是活得不開心的。這個時代的人們,也特別看重這個。
所以說細節決定成敗,徐樹錚的態度壞了大事。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黎元洪和馮國璋在段祺瑞的操縱下最終都和他鬧翻,而袁世凱黎元洪在任期間與中國民族財團合作也相當於是一個臺前的傀儡,但是他們卻沒有和中國民族財團鬧翻,這就是態度的問題,也是細節上的差距。
中國民族財團對於這些臺前的傀儡總統,起碼會給與一定尊重,而且還會給予豐厚的利益報酬,將雙方繫結在同一輛戰車上,這樣才能團結起來向一個方向前進。
自《大公報》的報道之後,全國百姓很多此時都開始覺得,北洋軍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這些北洋軍就像是飯桶一樣,國防任務不承擔,對外戰爭不會打,對內更是讓全國老百姓失望透頂,張勳的五千辮子軍就能把北京城攪得天翻地覆,實在令人失望。
北洋軍事集團的存在,也讓********的很多老百姓感到不安,畢竟北洋軍和西北軍不屬於一個體系。
一個國家兩個軍事體系,萬一打起來,那可就亂套了。
所以北洋軍也被視之為不安定的因素,人們支援西北國防軍,而將北洋軍拋棄,自然也是因為雙方差距太大了。
西北國防軍能夠打贏外部戰爭,北洋軍卻是挫的要命,對外戰爭根本就沒打過。
1918年4月23日,臺灣北部地區下起了大雨,西北國防軍這天一早,便開始對包圍圈內的日軍展開最後的戰術殲滅……
第244章 苗栗大捷
戰術上的殲滅,可以非常的從容。
日軍主力此時被包圍在包圍圈內,已經是煮熟的鴨子飛不了了,甚至是可以透過切斷日軍補給的方式來餓死日軍。
不過為了儘快結束戰爭,西北國防軍對日軍展開了殲滅。
23日一早,西北國防軍抽調十萬預備隊,投入戰場進行作戰,將大約五萬日軍分割了出來,在包圍圈內再次建立了一個包圍圈,在區域性上確定絕對的優勢兵力。
此時的日軍防禦工事基本上都沒用了,前後左右全是西北國防軍,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展開進攻。
西北國防軍對於分割出來的五萬日軍先進行了火力覆蓋打擊,炮彈像是不要錢一般的砸在日軍陣地上。
接著西北國防軍沿著塹壕一路掃蕩日軍。
日軍躲在塹壕內,兵力沒辦法集中。而西北國防軍直接可以從突破的點上直接將兵力投送到日軍塹壕內。
這個時候的作戰,就是近距離戰鬥了。
雙方士兵開始在狹窄的塹壕內展開廝殺,比的就是火力強度,投入作戰的西北國防軍士兵配備大量的衝鋒槍。
日均根本沒有衝鋒槍這種裝備,馬克沁重機槍能夠裝備給他們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還想要衝鋒槍?日本政fu有錢嗎?
同時進攻部隊也出動了大量戰車,這個時候戰車則是與步兵進行散編,將戰車分散使用,用來直接支援步兵。
並且這些戰車中還有大量的噴火戰車。
戰鬥開始後,日軍就再度被不斷的分割,分割這些塹壕內的日軍非常容易,戰車開上去,步兵跟上,然後佔領塹壕的節點,然後再在更小的局本形成絕對的優勢兵力,然後步兵衝下塹壕,將分割出來的一段段塹壕內的日軍士兵全部清理乾淨。
塹壕內的戰鬥變得一面倒,日軍沒有衝鋒槍的情況下,一個照面經常就被全部幹趴下了,然後西北國防軍士兵更換彈夾後繼續推進,在塹壕內一路掃蕩過去,裡面的日軍不投降的就全部擊斃。
落單的和小股日軍很多時候還是會選擇投降的,因為他們身邊沒有那些狂熱的武士道份子,他們投降又沒人看見,也沒有人阻攔。
實際上日軍那種悍不畏死的精神,並不是植根於每一個日軍士兵。只是當大部分人都變成那樣後,剩下的少部分人也只能跟著做。
被分割成小塊後的日軍,不少在死亡的威脅下選擇了投降。
不過很多還是非常頑固,拒絕了投降的要求,躲在工事內負隅頑抗。戰鬥的展開,也讓西北國防軍出現了不少的傷亡。
雖然相比日軍的傷亡要輕微的多,不過雙方在塹壕內照面,日軍手上的步槍和手榴彈同樣也能對西北國防軍士兵造成殺傷,畢竟西北國防軍士兵也血肉之軀,而且就算是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