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著生產力正在不斷的提高。
生產力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大,意味著產能的擴大,老百姓過得是否富裕,不是看有多少錢,實際上是看這個國家有多少產能。第二步才是看錢,當產能足夠大的時候,就得看財富分配是否合理。
就如後世的中國,產能都過剩了,為什麼老百姓很多時候還是過得緊巴巴的?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財富分配出了問題,大量的財富都被外資給攫取了,老百姓在財富分配方面長期營養不良。
財富分配的畸形造成消費量的不足,又制衡工業規模的擴大,一個國家的國力要想最大化的發展,老百姓要有足夠的收入,財富分配要足夠合理是必定的前提。
新的經濟刺激方案出臺後,中國民族財團也迅速的確定了財富分配模式,直接將各省最低工資提高到了每月50元。
這意味著********的老百姓一年的工作之後,最少可以獲得600元的工資,如果再進行加班,以及加上獎金,一年的收入很容易突破700元。此時一輛汽車的售價,只要350元。
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以及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刺激,這就需要一個非常良好的行政體系進行監管和安排。
而袁世凱在位時期,西北派系將行政人員和行政體系普及到全國各省,行政方面還是比較好的。加上西北政fu有監管權,可以叫停地方亂象,也就不會出現太多的地方政fu亂來的現象。
而用工成本的上升,也是對市場的一次整頓。
在第一次世界戰爭期間,********的經濟迅猛發展,當時產能不夠用,導致大量的作坊式工廠的誕生。
這些作坊式企業在用工成本上升後,將直接失去盈利空間。
同時政fu再提高稅收的話,那些生產技術低下的民資企業將被直接淘汰出市場,換上生產技術高的財團企業來佔領市場。
這樣一來,即在刺激經濟的前提下,又壓縮了民資的生存空間,讓中國民族資本財團重新保持工業製造上的壟斷地位。
當然這樣的壓縮不是直接進行,而是逐步的展開,從而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不會造成財團工業製造規模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就把那些作坊式工廠全部淘汰掉。如果那些作坊式工廠被直接全部淘汰,而財團的產能又未能直接跟上,那直接就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老百姓的收入有提高和沒提高又沒什麼區別了。
財團這個龐大的機器,以中聯儲的資金為核心,迅速開動了起來。
1918年下半年到1922年上半年這個為期四年的經濟刺激的計劃迅速實施下去,地方政fu開始大量舉債建設,財團也開始發力,大量建設優良資產,繼續全力擴張工業產能。
西北工業產能,瘋狂擴張了12年,此時再繼續擴張4年,工業發展將出現16年瘋狂建設的局面。
16年的瘋狂建設,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出現過的。
只有在這個時候的********才有這個基礎,因為********此前太落後了,要建設的東西很多。老百姓也窮,能消費的東西也很多。所以也就出現了16年瘋狂建設的局面。
工業的發展,很多時候就像是一個水桶。這個水桶能裝多少水,得看市場消費是否飽和了,也得看國家建設是否已經建設得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實際上要看總量和科技水平。
在十九世紀,最高階的建設專案,估計也就是輪船和鐵路了。這個時候歐美列強建設其足夠的鐵路和輪船之後,他們也就沒有太多可以建設的東西了。
而到了二十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的商品的出現,也導致了新的建設專案的出現,新的商品的出現,又使市場的消費從飽和狀態變成了非飽和狀態。例如汽車的出現,出現了公路建設專案,後來又有高速公路。同時工業方面,歐美各國也開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水平上升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水平,工廠裝置什麼的都得更換。
也就是說,歐美列強在新的商品出現前,以及新的建設專案出現前,一旦內部市場飽和了,建設專案也都建設得差不多了,經濟發展就會放緩。這個放緩的過程,也將是其他國家追趕他們的時機。
也就是說,各國的發展程度不同,發展的活力也是不同的。發展活力最強的,自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因為市場消費有強大的空間,建設專案一大堆都等著建設,這個時候發展中國家一旦有了先進技術和良好的行政體系,那麼這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