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9部分

北一偶之地,發展成為了真正的中國民族資本財團。

這個時候北洋集團中段祺瑞也開始搞北洋財團,這完全就是撈過界了。

若是北洋軍事集團像袁世凱時期一般,不觸及這一塊,而是選擇加入中國民族資本財團,與西北國防軍找到共同利益,那麼北洋軍事集團的未來必然是可以和西北軍事集團共存的。

然而段祺瑞做出的最不明智的選擇,就是自己發展資本財團,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沒有了新興財團崛起的環境,段祺瑞要想發展資本財團,必然將觸動中國民族財團的神經,也就成為了中國民族財團身前的絆腳石,必然要被一腳踢開。

西北政fu給他送來這本書,其中的含義吳佩孚也明白了,這是西北政fu丟擲的橄欖枝,若是不接,意味著曹錕所部北洋軍未來必然被西北國防軍掃盡垃圾桶。

加入中國民族財團,意味著大家形成一個利益集團,反正外部的利益那麼多,只要不斷的從外部獲取利益,內部也就沒什麼爭端。

既然原本的爭鬥只是盯著內部的利益,這個時候大家儘可聯合起來,獲取比內部爭鬥利益更豐厚的利益。

這個含義吳佩孚理解了,所以建議曹錕與西北國防軍合作,倒向中國民族財團。

至於什麼爭鬥天下,此時的曹錕根本不敢想,西北國防軍如此強大的實力擺在面前,敢爭天下,那是找死。

既然不是爭奪天下,其利益無非就是權勢。

倒向中國民族財團,永遠不用怕沒錢。權勢更是可以獲取。

吳佩孚為了報答曹錕對他的知遇之恩,決定為曹錕爭取最大的利益。

當然,此事要秘密進行,不能走漏訊息,否則必然會引來大麻煩,不說段祺瑞會拿曹錕開刀,就是馮國璋也會,這樣的舉動實際上已經和叛變投敵差不多了,不過這只是派系間的爭鬥,不涉及什麼出賣民族、國家的內容。

會選擇投靠西北,還是吳佩孚認為西北一旦成功,其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遠比北洋集團要強上許多。

北洋軍並沒有明確的全球戰略,也沒有足夠的全球眼光,所以北洋軍的水平,完全比不上西北軍事集團。

北洋軍還是盯著內部利益,而投靠西北軍事集團,相當於是聯合起來,一起爭取外部利益,將內部矛盾轉移出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佩孚書信一封,讓人秘密送往蘭州。

沈凝雲剛回到蘭州,也就接到了吳佩孚的書信,開啟一看頓時大喜過望,曹錕此時意圖向西北軍事集團靠攏,這意味著北洋軍的核心力量已經開始分裂了。自馮國璋進京後,曹錕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直係軍閥的領袖。

曹錕能成為直係軍閥的領袖,其原因則是吳佩孚的輔佐。

拿下吳佩孚,曹錕那邊就沒有懸念,而給吳佩孚送去一本《二十世紀戰略指南》的目的很順利的達成了。

沈凝雲看完吳佩孚的書信後,立即提筆寫了一封回信,讓人給吳佩孚送去,同時派遣楊度前往江蘇遊說曹錕。

信中沈凝雲許諾,只要曹錕願意攜手共建振興大漢民族,其資產可以馬上與中國民族財團進行重組,重組後曹錕將擁有中國民族財團一部分核心股份。

曹錕和吳佩孚接到回信後,再加上楊度的一番遊說,將西北政fu的意見向曹錕表述了一番,曹錕則是大喜過望,能得到中國民族財團的核心股份,意味著日後每年都有一大筆的分紅。而且財團發展越好,收益越高。

與中國民族財團進行資產重組,在如今是要有一定資格的,沒有資格的民資,與財團進行資產重組之後,只能獲得邊緣的公司股份,而非是財團控股公司的股份,財團控股公司才是財團旗下各公司的母公司,控制著財團最核心的金融、軍火製造等壟斷性行業。

雙方的資產重組很快就秘密展開,曹錕的資產雖然不多,但是那些北洋軍也算是他的資本,所以獲得了財團母公司0。5%的股份,相當於財團一年的盈利如果達到了200億,曹錕就能得到1億的分紅。

而此時中國民族財團的盈利一年下來已經超過了200億,不過錢是在不斷的迴圈的,不斷的轉變成資產。

核心目的不是有多少錢,而是能掌控多少資產,能掌控多少資源和殖民地,以及能讓戰爭潛力更加強大,從而在世界上獲取更多的資產。

每年的盈利還要投入不少錢到發展當中,所以分紅倒是沒有那麼高,每年的分紅只有盈利的十分之一,其他的錢全都重新投入發展之中,但是這0。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