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離了。
閻錫山的舉動,自然引發了關注。不過因為閻錫山沒有做得太過火,因此晉商也未與閻錫山徹底翻臉。
而且晉商此時翻臉成功率不大,因為閻錫山把軍隊改革之後,晉商在晉軍內的影響力大幅度下降。本身晉商也就對軍隊沒太直接的控制能力,主要是代言人就是閻錫山。
閻錫山開始溫水煮青蛙似得對晉商進行開刀,特別是晉軍得到了西北的軍事裝備後實力大增,閻錫山的地氣也充足了起來。
對晉商開刀那是很簡單的事,此時晉商最大的產業也就是煤礦。
閻錫山打著保護環境的口號,直接上調山西採煤稅率,同時以安檢標準不達標為名義,封掉了上百個煤礦。
接著又提高運費價格,與民族財團互相勾結,在貨車煤運方面卡死晉商的脖子。
煤炭要賣出去,自然要能運得出去。
在山西一噸煤炭的開採成本只要0。5銀元,賣到江蘇去是一噸7銀元。原先加上運費等成本,一噸也就是3銀元,每噸還有4銀元的差價。
結果閻錫山提高稅率,民族財團提高煤炭運費後,晉商開採煤礦販賣到江蘇不僅賺不到差價,反而要貼錢。
反倒是閻錫山控制的那些煤炭,很順利的運了出去。
現在火車皮那麼緊俏,民族財團卡晉商容易得很。擔任山西煤炭運出來少了,民族財團便加大了朝鮮地區的煤炭開採量。
山西煤炭雖然多,但開採多了對環境破壞很大,少開採點正好保護地下水。但是在朝鮮開礦就不會考慮這些問題了,反正北朝鮮的煤炭資源豐富,自然是儘量掠奪。
朝鮮的煤炭第一個是開採成本低,第二個是稅率低,加上是用船運,成本比鐵路運輸還要低,一頓煤炭的成本只要1銀元就夠了,利潤比山西煤炭高得多。
此時中國的焦煤產量也在逐漸下降,所需的焦煤大量從朝鮮進口,北朝鮮的焦煤工廠開得到處都是,弄得北朝鮮烏煙瘴氣,汙染問題已經有些苗頭了。
朝鮮的煤炭,正好透過海運供應到中國南部省份,中國南方各省煤炭比較缺乏,特別是江蘇、浙江幾省,這幾個省又是經濟大省,運煤得從安徽、山西等地運,但是這幾個省份的煤炭也不是可以盡情開採的。
從朝鮮供應煤炭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西北的煤炭供應方面則比較充足,西北各省都有煤炭資源,儘管沒有山西豐富,但是卻不會缺。
另外,西域省也有大量的煤炭資源。
西域省的煤炭資源也在大力開發,不從山西進口煤炭也沒太大問題。
在閻錫山這個內鬼的配合下,民族財團對晉商集團的打壓很快顯現出了威力,晉商近些年興起的煤炭開採行業迅速被打壓了下去。
此時的晉商,剛投入段祺瑞的懷抱,正想在北方開拓市場,不想後院失火,老家就差點被民族財團的端了。
晉商上下不由大罵閻錫山白眼狼,閻錫山卻是穩如泰山,有了西北的支援,晉軍很快宣佈擴軍。
原本晉軍只有10萬左右的兵力,閻錫山一口氣擴軍30萬。
晉軍的擴軍,震驚了北洋集團。
段祺瑞很快明白,閻錫山已經倒向了西北派系,這意味著西北派系的兵力,將從原先約定的150萬,上升到200萬的規模(西南第21軍10萬兵力)。
加上北洋集團150萬兵力,以及南方軍閥將近30萬的兵力,以及海軍、空軍兵力。相當於這個國家,將將擁有超過400萬的兵力,每100多個人當中,就有1個參軍,這個比率並不是很高,但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發現這個基數太恐怖了,畢竟這是常備兵力。
閻錫山的投靠,很快導致民族財團的資本蜂擁湧入山西,對晉商資本展開持續圍剿,山西官場也很快被大換血,大量西北派系官員被安插到了山西。
相當於,山西已被西北軍事集團給蠶食了。
這對於北洋軍事集團來說不是一個好訊息,這意味著他們的地盤又少了一個省。而且山西離北京並不遠。
失去了山西,意味著北洋少了一個省,而西北多了一個省。
但是段祺瑞此時沒毫無辦法,西北軍事集團此時已經逐漸露出了擴張的獠牙,令人無從招架。
不過閻錫山的倒戈,也堅定了北洋軍事集團發展自己的財團的決心。
後來晉商沒幾年就被掃出了山西,不過晉商資本卻基本上投入到了北洋財團當中,成為北洋財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