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讓袁世凱帶著北洋六鎮去和西北軍死磕,那袁世凱肯定是不願意的。
西北軍同樣也不想和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死磕,因為沈凝雲知道滿清也沒幾年了,這支軍隊未來將成為民國陸軍,打北洋六鎮相當於是大內戰了。只要能夠與袁世凱保持溝通,並對袁世凱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持,使袁世凱能夠更深入的掌控北洋六鎮,那麼日後北洋六鎮就是一個可以拉攏過來的物件。
第二個部分則是針對滿清其他各鎮新軍。
清末滿清編練新軍,對新軍的掌控可謂是十分的失敗,第慈禧和後來上臺的載灃都沒有一個領導人的決心和手腕。慈禧只關心個人權力,載灃出了命的忠厚,但忠厚往往意味著無能,太平盛世也許不錯,可這是清末鼎革時期啊!
第二,滿清對地方控制力低下,各地漢族督撫大臣,為了不讓滿清中央有干涉地方的理由,對於軍中發現的革命黨多是派到國外去考察,或是派到北京去出差,或是驅逐掉。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送走就是了。導致各省新軍處於一種‘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狀態。
第三,滿清對外戰爭的失敗,以及取消了科舉制度,而擴大海外留學生和新學,導致海外留學生及新學學生都不滿足現狀,非常不滿對外戰爭的失利。
第四,滿清將文化群體引入新軍,結果卻招惹了一堆的革命黨,這些革命黨從什麼陸軍小學堂、講武堂等等軍校出去後,又是擔任基層軍官,結果普通士兵也連帶著變成了革命黨。
在清末新軍當中,充斥著大量的革命黨。就算不是革命黨,亦普遍同情革命。
這是一個非理性的時代,對外戰爭的接連失敗,使整個民族都處於一種急躁的狀態,就連滿清同樣都處於這種急躁的狀態,都想快速的找到一個擺脫當前困境的方法。因此在非理性的狀態下,滿清開始改革。
為革命鋪平道路的不是革命者,而是改革者。
但是那些接觸過西學的留學生和新學學生,都意識到要想讓中國走向強大與繁榮,就必先推翻滿清。加上日本的推波助瀾,更使這種意識變得非常普遍。
從理性角度上看,此時的中國最好是不產生動亂。但革命是非理性的,加上滿清也是非理性的,於是滿清滅亡。
儘管推翻滿清是西北政府及西北集團的基本路線,但是全國都處於這樣非理性的情緒當中是非常危險的。
一不小心就會讓日本陰謀得逞,使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動亂之中。
西北政府則處於一種理性狀態當中,因此在日俄戰爭中引起了一些進步學生的不滿,認為西北政府支援俄國是為賣國。
西北政府考慮的是如何在確保國家不陷入大規模動亂的前提下終結滿清,而不是盲目的摧毀滿清的統治,這也讓一些中二的進步學生不理解。
由於滿清對新軍控制力低下,因此沈凝雲搞出了滲透計劃,既然連同盟會都能大規模的滲透新軍,為什麼西北政府不能?只要把滿清新軍滲透了,那麼真要是打起來了,新軍手上就算有再多先進軍火,也會大規模的倒戈。
至於為什麼要採取兩種路線,區分北洋六鎮,這主要是北洋六鎮比較特殊。北洋六鎮是袁世凱練起來的,袁世凱將軍隊打造成其私人軍隊,不允許革命黨在北洋六鎮亂來,而是靠利益將北洋六鎮捆綁在一起。
而如湖廣等新軍,湖廣總督張之洞並未把新軍當成私家軍隊來抓,因此對於革命黨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他漢族督撫同樣如此,他們儘管還維繫著滿清的統治地位,但是內心同樣也一定程度上同情革命,他們對滿清也失望了,一些滿清督撫甚至看到,滿清的統治已經快要結束了。
對新軍的滲透手段,在北洋六鎮是不適用的,因此沈凝雲決定讓軍情局從袁世凱身上入手。
只要新軍要軍火,連先進榴彈炮西北政府都一律賣給他們,根本不怕滿清對西北能產生什麼軍事威脅。
把軍火賣給滿清新軍,說不定日後還能為西北軍做嫁衣。
為了滲透新軍,沈凝雲親自主持軍情局搞了兩份報紙,一份是《軍人報》,專門揭露清軍內部剋扣軍餉等損害普通士兵利益的新聞,以此來打入新軍,在其中又加入許多宣傳的東西。
一份是散報,不正式發行,但每週免費送到清軍軍營,同樣是宣傳民族主義,以及西北軍的形象。
同時軍情局成立了潛伏科,在滿清到處招募文人從軍的時候,將一些受過了軍事訓練的西北年輕軍人送到各省新軍之中。或是讓這些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