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倒伏小麥。
然後選用高產抗倒伏小麥作為種子。
雜交作物研究小組的組長叫林啟榮,一個非常有創新精神和幹勁的年輕人,沈凝雲對他說道:
“這個研究非常重要,如今中國的小麥品種因為無法抗倒伏,所以只能種植得比較疏散。如果我們有了抗倒伏高產小麥,小麥畝產起碼能提高一倍。這個艱鉅而光榮的任務,事關我們中國老百姓能不能吃飽肚子的問題,就看你們的努力了。”
林啟榮還是第一次接觸西北軍少帥,過去他只聽說西北軍少帥沈凝雲非常聰明,但是沒想到的是,八週歲的少帥竟然參與到了農業技術研發的決策當中。
“少帥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林啟榮堅定的回答道。
“好,過兩天資金就會到了,這個研究計劃立即啟動。”沈凝雲一副嚴肅的模樣,對林啟榮他們交代道。
不一會,沈凝雲離開西北大學後,不由揉了揉臉,裝成熟真的很消耗表情。不過對於高產抗倒伏小麥的研究,沈凝雲還真是心裡沒譜。
他不是農業專家,他只知道雜交理論,但並沒有什麼實際操作經驗。而且這種雜交理論,是大層面的,也不知道雜交小麥要注意什麼。
反正錢砸下去了,人也選好了,等研究基地建成後,慢慢研究吧!研究成功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用多久卻不知道了。
現在化肥已經有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生產也將陸續建設起來,如果再有高產抗倒伏小麥,那麼養活四億多人口那是輕輕鬆鬆的問題了,到時候也就能夠調集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工業生產當中去了。
此時鐵路未開通,因此沈凝雲沒有把勞動力大規模的投入到工業建設當中去,而是在完善工業體系,以及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
最重要的自然是機床製造和機械裝置製造,擴充這兩方面的製造能力,顯然可以從德國人那裡得到足夠的資源。
這年頭機床製造業的技術封鎖還沒有那麼嚴重,因為這些機床的製造本身就不夠精密,技術性並不是太高。畢竟蒸汽機帶動的機床,顯然也精密不到哪裡去。
機床製造廠計劃招募上百名德國技工,同時在技工培養上砸了不是少錢下去,在這一年德國的技術工人及技師來到了西北甘肅。
技工學校中的機床製造專業,第一屆招收的學徒達到了上千人。
機械裝置製造方面,也聘請了很多德國技工,同樣也成立了技工學校,第一屆招收的學徒也達到了上千人。
機床製造和機械裝置製造的攤子已經鋪開了。
那些德國技工,以及從中國各省工廠裡挖來的技工,讓西北機床製造廠和機械裝置製造廠成為了亞洲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精密製造業龍頭。
而西北集團的投資不斷產生,對機械裝置有旺盛的需求。所以機械裝置製造廠的規模飛速擴充,德國技工就招收了三百多人,而國內各省招募來的技工也達到了兩百多人,加上西北自己培養的工人,機械裝置製造廠的技術工人就達到了上千人。
機械裝置製造需要機床,而機床製造廠的產能無法滿足,因此西北集團,用德國人的低息貸款,花了一千萬馬克(五百萬銀元)進口了大批的機床,這些機床02年也陸續運到了西北,機械裝置製造能力大增。
機械裝置與機床製造,這是沈凝雲最拿手的領域,可以說是後世的頂級工程師,理論擁有一大堆,但是卻因為沒有電動機,而導致那些先進理論沒什麼用武之地。
電氣製造廠和內燃機制造廠,就是這一年最重要的建設專案。
此時世界各國用的電力都還是直流電,而特拉斯發明的交流電,只出現了幾年時間,還受到了愛迪生的打壓和詆譭。
德國人對於交流電技術目前也還在觀望,不過西北卻是率先開始建設製造交流電電氣的製造廠。
裝置是德國人制造的,並運輸到了甘肅榆中工業區,已經開始安裝裝置了。
還要建設火電廠、水電站、電線製造廠這些配套工廠,都是需要花錢的,因此用德國人提供的低息貸款,從德國進口了很多裝置。
至於機械裝置製造廠,則製造部分裝置。不是不想自主製造,而是製造能力依舊不充足,機械裝置製造廠目前有大量的生產任務。
火電站的製造比較簡單,這技術沒什麼難度。水電站的製造方面,則請了一名德國工程師進行設計。
這要用到物理方面的知識進行計算。
第一個水電站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