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透過連雲港銷往天津、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
甚至是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都有訂單。
西北集團從河南、河北、蘇北、山東大量招募移民,在糧食上產生了一定壓力,但是這些人口本身在這些省份便是沒有土地的民眾,他們移民後並不影響各省的糧食生產,因此鐵路修通後西北集團從河南、河北、山東、蘇北、陝西等省購入小麥,便在就近的麵粉加工廠進行加工,然後將一部分麵粉運回西北,便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為了徹底的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西北集團派人前往澳大利亞進口小麥。
澳大利亞是英國自治領,這年頭澳大利亞基本上沒什麼工業,最大的產業也就是礦業也農牧業。
澳大利亞的小麥一般是出口到英國,在英國加工成麵粉後再由英國揮舞指揮棒,銷售到各個殖民地。
作為世界老大的英國,加之其他國家工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無法與工業體系成熟的英國相抗衡,加上英國有大量的商船,其他國家除了德國有商船表現出了極為強大的競爭力外,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因此英國產品不愁銷路。
澳大利亞的小麥開始大量的出口到中國,西北集團在連雲港投資了大型麵粉加工廠,迅速的便透過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的方式開工了。
這些進口小麥經過加工後,一部分運回西北作為戰略儲備糧食,大部分則直接向海外出口。
因為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裝置先進,而且人工成本低,加之不似英國那樣運輸路途遙遠,因此在亞洲、大洋洲地區表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
澳大利亞在向中國大量出口小麥的同時,也因為中國麵粉價格更低,質量也過關,因此也從中國西北集團的麵粉廠那裡進口麵粉。
這一進一出一加工,西北集團就賺到了錢。
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正在快速擴張,並開始向華北擴張。此時的中國麵粉加工業,簡直就像是一張白紙。
儘管有榮氏兄弟等民族企業家開始辦麵粉加工廠,但是他們的裝置、管理、政策方面都面臨著種種制約。而西北集團的麵粉加工廠第一可以免稅,第二有先進裝置,第三施行嚴格的生產管理。第四,有龐大的資金,還有武力作為後盾。
在諸多的優勢下,孫繹龍決定在全國各大小麥產地將麵粉加工廠鋪開,交通方便地區建大廠,交通不便地區建小廠,只供應周邊城市所需。
第二即是在南方辦大米加工廠,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長江流域交通方便,可快速的進行擴張。
大米加工廠的利潤與麵粉加工廠相比少一些,因為市場方面就小,歐美不吃大米。再則,大米加工相對簡單,普通民眾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工具,就可以靠人力把大米踩好。因此不像大米那樣需要磨面。
但是也有一定的市場的,因為城市的商品糧需要供應,就需要有加工廠。
西北集團這一年墾殖公司開始向外部擴張,即在各省墾殖荒地,以種植小麥、棉花,特別是棉花種植。
在西北,河西走廊的種棉業也由於西北政府的鼓勵生產,以及西北集團的經營,棉花產量在過去一年突破了80萬噸。
西北紡織業發展速度也極為迅猛,紗廠的紗錠只經過兩年的擴張,就突破了10萬,不過西北紡織業不賣棉紗,而是直接供應給織布廠,生產成成品布之後再銷售。過去一年裡,盈利高達300多萬兩。
隨著鐵路的開通,銷路、原材料都不成問題,紡織業規模這一年卻沒有太過迅速的進行擴張,因為西北集團正在製造新裝置。
新裝置,即是使用電動機作為動力,而不再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而且裝置更大,一臺機器所帶動的棉紗更多。
此時的西北集團,正在進入一場工業革命的階段。西北集團開始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功應用於生產領域。
在沈凝雲的親自主持下,1903年西北集團機床廠成功製造出了第一臺電動機做為動力的精密機床。儘管號稱精密機床,但是相比二十一世紀的精密機床來說就有極大的差距了。但是由於使用了電動機,機床運轉穩定,精密程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德國的機床。西北製造業,開始步入精密化時代。
這些精密機床,可以使裝置造得更加精密,產品更加的先進。而且減少了機床體積,同樣也降低了製造成本。
不過這些機床是不對外銷售的,屬於西北對外技術封鎖的名單之一。
第一套子彈流水線裝置也在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