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湧入了歐洲市場。
人們對於這些塑膠支撐的生活物品非常歡迎,輕便,質量也過得去,最重要的是價格不貴。
另外歐洲人還發現了那些用不鏽鋼製成的商品,看起來很漂亮,而且防鏽。這種鋼材從未見過,也是從中華民國那裡進口來的。
這種鋼材歐洲人還不知道如何生產,只能從中華民國進口。
而在中華民國,不鏽鋼已經出現好些年頭了,只是之前歐洲人忙於戰爭,對中華民國的市場變化不是很上心。
不鏽鋼已經在中華民國的市場中比較飽和了,所以開始向歐洲出口。而英法在戰後,則想中華民國出口普通鋼材。
普通鋼鐵和不鏽鋼在附加值方面不是一個檔次的。
實際上中華民國這個時候還有一種鋼材沒有出口,那就是低合金鋼。中華民國的低合金鋼的生產規模正在不斷加大,大量應用在橋樑等工程建設,以及機械裝置的製造上。這些低合金鋼耐腐蝕,重量更輕,承重能力更強等等特點,讓這種鋼材用在一些建設上,能取得更好的投資效果。
例如一座橋樑,用上低合金鋼,也許這座橋就能多用個五六十年,這筆投資就是更划算的。
這些低合金鋼還被用來製造軍用汽車等等,增加了汽車載重和減輕了自身重量。
不過低合金鋼這個東西,歐美這個時候還沒有意識到中華民國可以大量的生產了。
美國這個時候對中華民國的外部商品市場的圍堵,顯然是失敗了。這個時候和日本勾結在一起,也好似失去了意義。
不過美國政fu已經視中華民國為眼中釘肉中刺了,依舊想要把中華民國顛覆掉,而美國人最大的籌碼就是北洋軍了。
只要把中華民國顛覆掉,那麼意味著龐大的利益。
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民國已經一定程度上富裕起來了,有了一定的資本總量。另外經濟有所發展,工業產出已經比較龐大了。
光是中華民國的市場,就是一塊肥肉。問題是美國商品進不去。中華民國的商品又有優勢。
如果能讓中華民國陷入戰亂,那麼美國就很有可能要佔到大便宜了。
另外羅斯柴爾德財團這個時候對中華民國也很忌憚,因為中華民國這個時候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不臣服於他們的財團,而且這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財團。
美國財團在一戰結束後,依舊是臣服於羅斯才爾德財團的,儘管很不情願,但是依舊得臣服。德國財團這個時候也屈服了,讓羅斯柴爾德財團在戰後達到了歷史性的巔峰時期。
不過爬上這個巔峰之後卻發現,遠東地區起火了,中國民族資本財團崛起了,而且力量已經讓羅斯柴爾德財團有些恐懼了。
所以羅斯柴爾德財團這個時候也在想辦法對付中華民國,或者說是針對西北政fu,只要顛覆了西北政fu,中華民國當前的局面很大可能就將崩潰。
日本這個打手依舊是要籠絡的,北洋軍也依舊是要扶持的。
不過看上去還是有些勢單力薄,而1920年蘇維埃政權已經基本擊敗了白俄政fu,在俄國取得了統治權。
羅斯柴爾德財團立即將目標鎖定在了蘇維埃紅軍身上。
這豈不是天然的打手,只要許諾一些好處,不愁蘇維埃紅軍不配合。
正所謂分分合合,儘管俄國發生了階級性的對立和屠殺,不過這對於羅斯柴爾德財團來說,既然已經鑄就,那還不如想一想如何合作。
特別是在雙方都有共同的敵人之下,敵人的敵人不就是自己的朋友。
“現在俄國蘇維埃政權的統治者顯然也很畏懼中國那個年輕的將軍,他一旦對俄國露出獠牙,俄國難免要被咬下一塊肉來。”
沒錯,這個時候的列寧最擔憂的,實際上就是身邊的西北國防軍,簡直就如臥榻之側的一頭猛虎,隨時可能撲過去。
“既然西北政fu扶持紅色蘇維埃政權,那麼我們也可以扶持他們,而以這個時候中國人四處擴張的行為來說,中國人和俄國人必然會打起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在突厥地建設了許多工業,俄國人不可能不眼饞。”
羅斯柴爾德財團內部得出了這樣的推測,意圖扶持蘇聯,對中華民國進行圍堵,甚至是可以聯合進攻中國。
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想法很正確,這個時候列寧等人看著突厥地的一堆工業流口水,但是卻沒膽子打過去。
列寧甚至想,如果能拿下突厥地的話,俄國的工業直接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