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天皇也非常不甘心就此退出俄國遠東行政區,恨恨的說道:“支那人欺人太甚,我們堅決不能丟下那裡。”
大正天皇的表態得到了大多數狂熱軍國主義份子的支援,這些日本軍人號稱要以生命去捍衛這塊領土。讓大日帝國成功轉型為大陸性國家,只有如此才能擺脫島國資源貧乏的窘境。
日本政fu內部也有很多不看好這次決議的人,不過大多數都只是沉默不語,這個時候跳出來只會找不自在。
很多人都看得明白,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無法和中華民國抗衡了。
在大陸上和中華民國抗爭只能說是找死而已。唯一的希望,就是聯合美國海軍,讓海洋來阻擋中華民國,讓日本能夠不被清算,這樣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想要得寸進尺的話,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戰後的日本,經濟明顯不行。
大量的軍事訂單沒有了,日本工業增長速度放緩。另外商品市場方面,日本剛剛佔據兩年的外部商品市場,這個時候再度迎來了中華民國商品的衝擊以及英國商品重返的衝擊。
本來日本商品能佔據那些市場,不過是因為英國陷入戰爭,沒辦法對那些殖民地輸出商品,當時市場是被中華民國的商品佔據的,日本的商品只是次等貨,便宜又垃圾的代名詞。
後來因為中英關係的惡化,這才讓日本的商品有機可乘,那些英國殖民地的民眾沒辦法選擇,才買日本的商品。
現在英國的商品和中華民國的商品捲土從來,日本的商品自然是哪涼快帶哪兒去,沒日本什麼事了。
加上日本資本對外投資的判斷失誤,很多商人在境外購買礦產後陷入嚴重的債務問題,使得日本經濟如今更加快速的下滑。
好在這個時候日本還有造船業撐著,美國為了和後起的中華民國爭奪全球遠洋運輸市場,但凡是能夠造船的國家,都下了訂單。
這個時候美國的造船比中華民國還要瘋狂。
不過資本逐利為主,而中華民國中國民族財團在遠洋運輸業方面則是以戰略佈局為主,逐利為輔。
雙方的立意就有所不同,也決定了高度的不同。
中華民國沒有在全世界到處訂購遠洋商船,而是自己製造大噸位商船。商船排水量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運輸成本也是世界最低的。
日本在美國這樣的無腦造船下,造船業繼續興盛,成為了這個時候日本經濟的支柱,這個支柱產業顯然還能發展個幾年。
不過越到後面,就越是後勁不足。
中華民國的那些大噸位商船的競爭優勢很快就會顯現出來了,美國的遠洋商船將無法和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爭奪大宗商品的國際遠洋運輸。
而那些中小型商船的靈活運輸方面,中華民國的遠洋中小型商船的耗油量比較低,動力和油料所佔的空間沒那麼大,可以運輸更多的貨物。重點的攬運方面,遠洋運輸公司則計劃在世界各國建立資訊站。
顯然是要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遠洋運輸市場爭奪戰了。
不過越到後面,中華民國的遠洋運輸就越有競爭力,畢竟競爭力擺在那裡。美國當前就算是瘋狂的製造遠洋商船,也無法確保美國就能壟斷世界遠洋運輸業。
這個時候的美國如果清醒一些的話,就應該放棄繼續製造那些排水量噸位只有億萬多噸的大宗商品運輸商船。
這些1萬噸級的商船,怎麼和中華民國排水量達到5萬噸的大宗商品運輸商船競爭?
在大宗商品的遠洋運輸上,美國已經輸了。
日本的造船業也沒有幾年可以蹦躂的了,到時候除非是製造軍艦,但是軍費誰來出又是一個問題了。
日本政fu當前為了重建海軍和提升陸軍戰鬥力,可是欠了一屁股的債了。
1919年8月,中華民國西北政fu在日軍沒有任何撤退意向的情況下,直接宣佈武力介入海參崴及外東北。
三十萬西北國防軍浩浩蕩蕩的開進了海參崴,以及外東北的城鎮。
這下日軍傻眼了。
這個時候的日軍在俄國遠東行政區非常分散,士兵駐地遍佈各村。一旦遭受西北國防軍的攻擊,部隊就會被直接大亂,到時候就會被西北國防軍集中優勢兵力一口一口的吃光。
不得已,日本政fu只好命令日軍向城鎮集結。
這個時候沈凝雲又命令西北國防軍向重要的幾個城鎮集結,對其中一部分日軍形成半合圍的姿態。
日軍這下又被嚇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