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廣州一些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彩,公認為一絕,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佈〃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
點選下載《梁羽生武俠全集》典藏版v2。0金庸年記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3年,浙江寧海人。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8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琴劍二俠〃的行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這是查良鏞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之後,查良鏞到處蒐羅武俠小說,一睹為快。
15歲時,查良鏞編寫的《給投考初中者》一書出版,暢銷省內外,初露才華。
17歲時,查良鏞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寫一篇題為《阿麗漫遊記》的文章貼在學校牆報,影射學校的訓導主任。
查良鏞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抗戰後期,他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查良鏞看不慣一些國民黨職業學生在大學裡橫行霸道,整人打人,於是〃行俠仗義〃,打抱不平。誰知,他的〃俠舉〃惹了禍,校方勒令他退學。
〃查少俠〃只好離開校園,浪跡江湖1948年底,查良鏞被派往香港《大公報》工作。〃身無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鏞從此就得靠自己的雙手打天下,而他與《大公報》幾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開始。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圓自己的外交官之夢,查良鏞毅然拋妻離職,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門〃。由於種種原因,查良鏞最後只好垂頭喪氣地南迴香港。
查良鏞重回《大公報》不久就調到《新晚報》當副刊編輯。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報》任職,兩人遂成朋友。他們一起下棋,一起寫棋話,時常海闊天空閒聊……而聊得最起勁的則是武俠小說。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點: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清末民初武俠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灌注於神奇而浪漫的武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從天文地理、歷史宗教、文學藝術、醫藥民俗到道德人倫無所不包。讀後在陶冶性情的同時,給人一種知識上的極大滿足。金庸的武俠小說,還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蕭峰、段譽、陳家洛、張無忌、楊過、令狐沖、郭靖、小龍女、黃蓉、韋小寶等,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飄逸瀟灑,長袖當風,令人刻骨銘心,愛戀難捨。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
點選下載《金庸全集》典藏版v5。5古龍生平簡介本名熊耀華;江西人;臺灣淡江英專(即淡江大學前身)畢業(一說肄業)。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一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61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一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