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死難的訊息後,革命黨人毅然選擇了有利時機,進行了關鍵性的決戰,成就了武昌起義這場埋葬清王朝的“爆炸”。

革命之勢,猶如火山噴發,在內部積蓄力量,形成岩漿,最終湧出地表,噴薄而出。

同盟會的領導人曾發動過多次起義,從外部,如香港、越南等地臨時輸入革命力量,再到廣州、鎮南關等地起義,但因缺少蓄積力量的準備階段,均以失敗告終。同盟會、光復會領導人也曾投入革命積蓄力量,但是沒有形成足夠噴薄的“岩漿”。而武昌起義在內部力量不斷蓄積的基礎上,終於內爆,一發不可收拾。

烈士慷慨悲歌,為推翻清朝而捐軀的壯舉,傳遍武漢三鎮,喚起了民眾的覺醒,激起了革命高潮。革命黨人更是矢志復仇。起義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而清政府已無回天之力。

武昌首義,人心浮動,清政府中一些官員即採取將家屬走避天津租界的辦法,甚至連當時的裕隆太后還有出走熱河的準備,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舉棋不定乃至坐視清廷崩潰。立憲派拋棄清政府,基本上共同傾向於不保清廷——當時從武漢趕到蘇州的張謇會同雷奮等為江蘇巡撫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憲法,開國會”的奏摺;趙鳳昌則宣稱:“文明大舉,大勢已成,計旦夕即定,以保將來中國。”張謇則明確地對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