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屬國,自14世紀末建立李氏王朝以來,與明朝的關係密切。被納入明朝全遼戰略的體系之中。因此朝鮮對於控制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勢力,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率兵侵犯朝鮮,明朝出兵協助朝鮮。
這場戰爭,在中國的史書中被稱為萬曆朝鮮之役;在朝鮮和韓國的史書中被稱為壬辰衛國戰爭;而在日本的史書中,則把這場戰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
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前後用了7年的時間,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打敗了日本的侵略,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
這場戰爭,使朝鮮與明朝的關係進一步密切。努爾哈赤勢力興起後,明朝在隨後的薩爾滸等戰役中,就曾徵發朝鮮軍隊助戰。
在努爾哈赤的後金勢力進入遼河以東地區並向西遼河地區擴充套件時,朝鮮的存在就成為他們的後顧之憂。因此,控制朝鮮或征服朝鮮,成為後金對明作戰總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皇太極在戰略上是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鮮,最後用全力進攻明朝。
2.後金第一次出征朝鮮:從大舉進攻到“平壤之盟”
1627年春,皇太極為了緩解進攻明朝時的後顧之優,準備用武力來迫使朝鮮就範。他派大貝勒阿敏和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等率大軍進攻朝鮮。朝鮮方面防禦很差,金兵進兵甚速,不足半月時間,就攻陷平壤。朝鮮國王李倧抵抗不利,率王妃、子女逃避江華島,派遣使者向金軍求和。
兩個月後,阿敏派代表到江華島,與李倧舉行盟誓,並違反紀律,命令八旗將土分路掠奪三日,獲大批財物人畜後退出朝鮮。
皇太極此次用兵朝鮮的軍事目的,是想給朝鮮勢力以打擊,迫使朝鮮不敢輕易出兵騷擾金兵的後方;其政治目的主要企圖以武力迫使朝鮮切斷與明朝的關係,使其在金明交戰中能傾向金國,或保持中立;在經濟上想因糧於朝鮮,以解金國大飢謹造成的燃眉之急。而朝鮮方面,則幻想在金兵入侵時,能得到明朝的援助,雖然戰敗,仍不願就此屈服。同時,金國在當時主要的進攻目標是明朝,想用全力爭奪遼東地區,實際上不可能傾全力於朝鮮,和議既成,就急速回師。
6。鰲拜崛起之謎(5)
所以此次進軍朝鮮,皇太極並末達到預期的目的,“平壤之盟”的性質是一種“兄弟之盟”。朝鮮對於議和條件,事後都沒有完全履行,對金國採取一種敷衍的態度,仍然與明朝保持君臣關係,以物資和船隻等,支援明朝對金的軍事行動,而且更積極備戰,對金國要求遣還逃人一節,也儘量推託不辦。
對於金國要求朝鮮與明朝斷絕關係一事,朝鮮國王李倧公然向皇太極表示:“貴國既欲議和息兵,甚為美意,故孤亦喜而許之。但念敝邦之於明朝,君臣分義甚重,若貴國要我負明,則寧以國斃,斷不敢從!”。
3.後金第二次出征朝鮮的開始:
1635年,後金取得了征服漠南蒙古的勝利之後,皇太極從內部也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後金與朝鮮的“兄弟之盟”卻趨於決裂。朝鮮國王李倧拒絕派遣質子,不接待使臣,不派人為皇太極稱帝“勸進”。這進一步激化了金國與朝鮮的矛盾。朝鮮積極備戰,並請求明國援助。
1636年12月,皇太極改元稱帝后,親率大軍渡江,攻陷義州,勢如破竹。另一路軍進入平壤,直抵王京城下,朝鮮國王李倧逃至南漢山城,固守待援,被清兵包圍。朝鮮援兵幾次來解圍都被擊潰,漢城陷落。
1637年1月,皇太極對李倧發出通牒,責令投降。李倧在內外援絕的情況下出降。此次李倧投降,清朝給予的條款與十年前的“平壤之盟”條款,性質已完全不同。“平壤之盟”雖然也是戰敗國與戰勝國所定的屈辱條約,但畢竟是一種所謂“兄弟之盟”,稍存一些對等的意義。此次所議條款,完全把朝鮮降為清朝屬國的地位,是一種所謂“君臣之盟”。所定條款,是由清朝一方提出的,要求朝鮮一方承認,作為“永定規則”。
朝鮮國王李倧上書皇太極,表示接受條款,並公開表示:“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則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後則為大清之臣子。”但是對於投降條款中的清兵徵明時要求朝鮮出兵之事,李倧仍然感覺到非常的為難。不管怎麼說吧,朝鮮自此以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