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看來,蘇聯與德國不可能成為盟友,雖然雙方簽訂了10年期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個條約做不得數,一旦德國騰出手或者蘇聯穩定住了國內局勢,兩個國家必然會開戰。所以就英美兩國來說,可以在這個時候把蘇聯拉進來,成為英美蘇三國對抗德意南三國的局面,這樣雙方的實力對比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未完待續。。)
第二十九章 高歌猛進
按照丘吉爾的計算,南海聯邦雖然海軍比較強大,但是仍然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南海聯邦的軍艦數量和軍隊人數比較少,更缺乏海外基地,防禦有餘,而進攻力量不足,尤其是遠距離進攻更成問題。
這樣一來,南海聯邦就不能有效的支援遠在歐洲的德意兩國,而且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權還牢牢的掌握在英國人手中,對於歐洲南海聯邦力所不及。
而英美蘇三國卻在歐洲佔據著優勢,美國可以透過大西洋航線把物資人員順利的運到英國或者蘇聯,只要英國本土不遭到進攻,英國的海軍就可以控制住地中海、北海的制海權,如果可以說服斯大林從東邊進攻德國,那麼英美兩國就有機會在歐洲大陸進行登陸,從而讓德國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至於南海聯邦,丘吉爾依照劉芾的以往作為,認為他很可能會埋頭與澳大利亞的建設問題上,畢竟這麼大一塊土地比南海聯邦整個國土面積都大,上面還有幾百萬白人居民,怎麼處理民族問題和開發澳洲大陸才是劉芾的考慮重點。
對於南海聯邦會不會進入歐洲戰局,丘吉爾持懷疑態度,因為當初劉芾就是利用了一戰的機會,一舉拿下了法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群島,這次他突襲澳洲,與上一次的動作非常相像,他就是在趁著英法等國陷入戰爭的時候跳出來佔便宜,只不過這次佔的便宜有點大而已。但是南海聯邦沒有在短期內可以進入歐洲的能力。
羅斯福也認同丘吉爾的這個觀點,但是羅斯福對於丘吉爾提出的讓美國全面介入歐洲戰爭的提議卻不能完全同意,因為他始終擔心南海聯邦在太平洋,尤其是北太平洋上的海軍實力會威脅到美國的西海岸,要知道在美國西海岸是華裔和亞裔人口最多的地區,一旦哪裡受到南海聯邦的進攻,羅斯福不敢想象美國西海岸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所以他還是傾向於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太平洋上,看住美國的身後。
最終英美兩國達成了一個合作備忘錄,第一點就是把蘇聯拉進來成為盟國。共同對抗德國和義大利;第二就是美國政府將盡快透過國會批准。以便讓美國進入戰爭狀態;第三就是美國將從下個月開始向英國政府提供物資援助,並且由美國船隻完成這一運輸任務。
丘吉爾不愧是一個職業的政客,雖然他是最反對蘇聯這個紅色國家的,在反蘇問題上他一直是衝在最前面的。不過在環境和情況改變的前提下。他立刻又把臉一抹。以蘇聯的朋友自居。向斯大林搖起了橄欖枝。
如果是換一個時間段,斯大林絕不會搭理這個矮胖子。曾經在歐洲四處封堵的蘇聯的就是這個人,給新生的蘇聯政府四處樹敵的也是他。挑撥德國與蘇聯為敵的還是他。現在這個矮胖子被德國人揍得走投無路,居然有開始向他曾經百般刁難過的蘇聯要求幫助了,斯大林甚至相信,只要德國的攻勢稍微一減弱,讓英國人看到勝利的希望,這個矮胖子就會馬上和蘇聯翻臉。
但是蘇聯目前的情況讓斯大林無法拒絕這個可惡的政客的提議,這幾年蘇聯國內的大清洗掏空了蘇聯紅軍的底蘊,雖然蘇聯這些年的工業發展勢頭還不錯,但是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更讓斯大林擔心的是,德國這頭猛虎始終在蘇聯西面投來貪婪的目光,鑑於德國陸軍和空軍在這次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強橫實力,斯大林也非常擔心在法國之後,下一個受到這頭猛虎吞噬的會不會就是蘇聯。
不過人一旦非常害怕一個事情,就總會去找各種理由讓自己相信這個事情短期內不會讓自己趕上。斯大林目前就是這種心態,蘇聯還沒有準備好打仗,至少1年之內還準備不好,而他總是想著那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能夠約束小鬍子幾年,哪怕就2年也可以,到那時蘇聯紅軍的裝備將會更好,人員也更加整齊,雖然不敢保證能戰勝德國,但子至少不用對德**隊提心吊膽了。
出於這種矛盾的心理,斯大林並沒有積極回覆丘吉爾和羅斯福提出來的這個建議,只是答應考慮一下,他想再等等看,但凡能夠不捲進這場戰爭他就不願意捲進去。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法國人丟掉了30個師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