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處於交戰雙方的英國和德國都派來了外交特使,向南海聯邦提出了結盟要求,英國要求聯邦採取絕對中立的態度,並在戰後配合聯邦政府全面佔領r本和朝鮮。而德國政府開出來的價格更高,只要聯邦政府加入德國一方,在戰後英國的亞洲殖民地全部歸聯邦所有,包括印度、緬甸、西亞和中亞。
對於這兩份報價,聯邦政府一時也不知道如何選擇,由於沒有劉芾繼續主持大局,按照聯邦憲法,這個決定就不是徐增亮這個代理總統所能一個人決定的了,需要由聯邦政府提出一個方案,然後由聯邦代表大會最終裁決。
聯邦政府的動作不慢,很快就擬定出來了一個方案,交給了聯邦代表大會做裁定。這個方案基本就是劉芾之前的構想,南海聯邦那個集團都不會加入,之前對德國和義大利的有償原值繼續,技術合作繼續,聯邦國內進入戰備狀態,防止意外發生。
但是這份提案在代表大會遭到了否決,一部分代表紛紛表示聯邦應該加入英國一方,因為義大利和德國都是獨裁統治,如果讓這兩個國家取得了勝利,那麼對聯邦目前的政治體制都是一種衝擊,而且歐洲市場是聯邦的主要出口市場,同民主國家做生意肯定比和獨裁政府做生意要保險。
面對這種情況,聯邦政府也無可奈何,因為憲法明文規定了,最終的裁定權在代表大會手中,聯邦政府只能就這樣和代表大會耗著,反正你不同意我提案,我也不會修改這個提案,你可以決定我提案是否透過,但是你不能自己提案。
政府和代表大會第一次正式合作就陷入了僵局,沒有代表大會的透過,聯邦政府就無法展開工作,既不能進入戰備狀態,也不能回覆英德兩國的邀請,就這樣乾耗著。不光是聯邦政府與代表大會進入了冷戰,聯邦的多家報紙也開始相互攻擊起來,有的報紙是支援聯邦政府的,有的報紙支援代表大會的觀點,雙方吵來吵去,並把越來越多的媒體都捲了進來。
聯邦政府、聯邦人民代表大會、聯邦媒體一時間吵成了一團,老百姓們也搞不清到底是誰對誰錯,上過大學,受過教育的人還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找個隊伍站站,那些上了年紀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普通百姓,誰知道德國、英國還有啥波蘭到底為什麼打仗啊,而且他們打仗和遠在亞洲的聯邦政府有啥關係啊,為啥聯邦政府和聯邦代表大會還頂上牛了呢?(未完待續。。)
第十四章 裝病
不管是聯邦國內的百姓們有些看不懂聯邦目前的狀況,就連英法美德意等國,也有些迷茫,他們的外交官和特使像走馬燈一樣出現在聯邦首都,每日裡奔走在聯邦各個部門之間,努力的把自己的觀點傳播出去,並爭取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本來聯邦國內的形式就亂,現在又多處這麼多說客,他們代表了不同階層和國家的利益,不停的試圖影響每一個他們見過的聯邦官員或者聯邦代表,於是這場爭吵愈演愈烈,聯邦政府和聯邦代表大會逐漸變成了一對敵人。一開始雙方只不過是為了自身的觀點和利益產生了矛盾,到了後來就純屬為了反對而反對了。
這幾個月中,聯邦首都的各處都陷入了一種說不出來的煩躁狀態中,政府的工作很多因為聯邦代表大會的阻撓而停滯,政府工作人員和代表們整天算計著如何相互攻擊,正事也沒人正經幹了。那些中下層官員們也坐立不安,他們不清楚到底是聯邦政府說的對還是聯邦代表們真的是在為聯邦的未來負責,在這種狀態下誰還能安心工作啊。
眼看著聯邦政府陷入了動盪,聯邦國內的形式從一片大好突然成了一鍋糊粥,聯邦軍隊也坐不住了。山德魯與徐增亮私下裡深談過好幾次,兩個人都覺得目前的狀況必須加以解決,但是兩個人又都想不出一個解決的辦法來,在是否動用內務部和軍隊的問題上。兩個人都非常謹慎,因為在劉芾在位時曾經很多次警告過他們,人民內部矛盾最好不要輕易動用武力來解決,因為這次你用了,那麼下次別人也可以用,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商量妥協的了,一旦自己的願望受阻,軍隊就成了你唯一的選擇。
不過不動用軍隊,就看著聯邦這樣內耗下去。而且歐洲的局勢越來越緊張。聯邦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就在這裡天天打嘴皮子架玩啊。最終兩個人決定還是找代表大會的代表們再談一談,雙方把各自的想法都擺出來,然後心平氣和的探討一下。誰的想法更適合聯邦的現狀。
不過這個談話不能再採用以前的方式了。大家坐在一起幾百人一起談。那樣談不出個所以然來,一句話不對付,就是爭吵。而且人太多了,一人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