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兩銀子就包個山頭,花的最多的一位也就花了不到1000兩,還是因為他碰上了2個小山村,有幾十戶人家,所以搬遷多花費了一些。甲午戰爭前臺灣的人口數不足300萬,絕大多數山區都沒有開發,到處都是荒山。
地買到了,剩下的就該探礦了,這個專業技術劉芾也不會,所以還是老辦法,讓手下拿著銀子去找人探,誰先探到誰拿獎金,金銀銅礦都成,只要有開發價值就算。探礦這個活很耗時間,不是幾天就能有成果的。
開礦的事情暫時停滯了,正好可以抽出手來處理煤礦的事情。從旅遊手冊上看,這個叫八斗子的煤礦還是上一任福建巡撫沈葆楨弄的,不過中法戰爭的時候正好讓劉銘傳給炸了,後來到rì本人佔領時期才又恢復大規模開採。
既然有現成的煤礦,那就連探礦都省了,回家找老爹商量了一下,這個礦就算官商合作開採了,官家不出資金只出政策扶持,每年才出來的煤要平價供給水師5000噸,剩下的是燒是賣劉芾自己隨意。
劉福在修路,整天忙的很,算是指望不上了,那15個清朝軍人和衙役,帶著專業人士在山溝裡探礦呢,也指望不上了。挖煤這個玩意劉芾還是不會,老爹手裡也沒有現成的人才可用,只能先讓廣州的藥店四處打探,高價聘請專業人士來臺助陣了。
第十一章 礦山加鐵路,誰也擋不住
() 1886年的年底,劉芾的煤礦和金礦同時開建了。人才就是人才,這家姓周的河南人不僅會採煤,採金銀銅鐵一樣在行,用他們大病初癒的老爹的話說,這些都是一門手藝,不管採啥,重點在那個採字。為了感謝劉芾的救命之恩,周老爹差點拖著初愈的身體也一起去建礦,幸虧劉芾發現的早,給攔了下來,說不忙這幾天,以後還人情的時間多的是,讓周老爹養好病再說。老周再次感謝東家體恤,表示自己不能去,可以讓兒子去,自己兩個兒子已經得了自己真傳,從探到建到挖一條龍服務。
周老爹本名叫周彥聰,很文藝的一個名字,生的兩個兒子哥哥叫周書源,30多歲,娶了媳婦馮氏,卻一直沒孩子;弟弟叫周書清,剛20歲,單身一個。劉芾把建煤礦的任務交給了哥哥,把開金礦的任務交給了弟弟,每人配上5個綠營兵打下手,剩下的人手自己想辦法。不過劉芾有個要求,就是開礦是危險工作,工資上不要剋扣,伙食也得跟上,另外就是礦洞的安全,劉芾堅決要求用更粗更密的木方子加固礦洞,儘量不要出現活埋人的慘劇。
周家世代採礦為生,當然懂得找個道理,不過懂歸懂,真正能做的並不多,因為有個成本問題,不過劉芾說了,我不差錢,我只管出銀子看效果,剩下的你們合計,缺多少直接找我要。
有了東家的表態,尤其是作為臺灣巡撫三公子的身份表態,周彥聰老爹感慨萬分,直說劉芾是菩薩心腸。有了好處就不能便宜別人,周老爹在徵得劉芾同意的情況下,一邊在臺灣當地招收礦工,一邊讓大兒子緊急啟程回河南,把那些當年跟著自己一起鑽煤洞的老夥計老哥們全家都給勸來。
1887年在忙忙碌碌中悄悄的到來,農曆chūn節前,20多公里的石板路終於修完了,起點在後世的基隆港,終點是金瓜石金礦的山下,另外在中間分了一個叉路,通向八斗子煤礦。
煤礦和金礦都已經建設的差不多了,已經小規模的開始試採了,根據周老爹的親自估算,如果人手充足,八斗子煤礦每年能出好煤3萬噸,如果換上機器開採,至少要翻5翻;金瓜石的金礦年產1萬兩不成問題,銅礦由於是伴生礦,準確估算不容易,不過一年5萬噸是最少的。
劉芾聽過礦山的整體情況,馬上給歐洲的大衛發電報,把礦山的規模大概說了一下,讓他自行調整礦山裝置的採買。沒幾天,大衛就發來了回電,表示訂單已下,初期的水泥和礦山裝置已經有一部分運往臺灣,估計2個月以後就到了。
臺灣形式一片大好,劉芾心情也是比較舒暢,過節的時候,學校、礦山、被服廠統一放假,按人頭髮放過節費,連碼頭給自己看船的綠營兵都人手一份,當然了,劉福、劉大貴、洋教師、周彥聰一家,都算專家級的,紅包明顯大很多。本來劉芾還想給幾位外國員工放個探親假,結果一想,來回得小半年,還是算了吧。
1887年3月,臺灣府城還沉浸在剛剛過去chūn節中,府城東邊20公里的海邊卻是一片人生鼎沸。朝廷批准了劉銘傳建鐵路的要求,不過資金基本沒咋到位,要自己想轍。劉銘傳還想啥轍啊,自己那個傻兒子身家無數,又是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