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部分

除了陸海空軍之外,南海聯邦還有一支神秘的部隊,對外的番號叫“傳染病預防處理部隊”,隸屬於國防部下屬的空軍司令部。這支部隊的駐紮基地和人員數量都是絕密,除了國防部部長、空軍司令以及內務部的重要官員和劉芾之外,基本沒有人知道這個部隊的存在,他們的補給、人員調配也都是由內務部和劉芾直接處理,基本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觸。

這支部隊的成立時間在1915年,也就是聯邦正式建國之後,最初的駐地時在安北省內。原越南與寮國邊境附近的深山裡,而與這隻部隊同時成立的,還有代號為“45”的一個研究所,而這個研究所的駐地也在哪裡。

從這支秘密部隊的名字上,人們可能很快就會聯想到細菌武器或者防化部隊上,不過這只不過是它的一層偽裝,這隻部隊連同那個“45”研究所在內,他們都是南海聯邦,準確的說是劉芾建立的一個核能研究所和負責協助和保衛這個研究所的安全部隊。

“45”研究所的這個名字,並不是研究所的序號。而是在建立研究所的時候。劉芾剛好45歲,就選了這個數字來小小的紀念一下。早在1905年,劉芾在臺灣島中部的深山裡,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核研究所。當時負責這個研究所的是一位德裔和一位法裔的年輕物理學家。他們都是居里實驗室裡小有名氣的年輕核物理專家。在被大衛用各種誘惑吸引到聯邦研究所之後。這兩個人可算是虎進深山、魚躍大海了,憑藉著聯邦政府充足的研究經費和劉芾提供的特別資助,他們逐漸網路了幾十名各國研究人員。開始按照劉芾的要求,主要對金屬鈾的提純、核裂變與核聚變等熱核反應進行研究。

在聯邦政府佔領了荷屬東印度群島之後,劉芾開始覺得把這樣一個像定時炸彈一樣的研究所放在聯邦的重工業區安北省內有點不合適,雖然現在這個研究所並沒有準備開發什麼危險的專案,但是劉芾從心裡覺得核研究的單位越偏僻越好,萬一發生點什麼事情,再後悔就晚了。另外,還考慮到安北省與英國人控制的區域在陸路上交界,危險係數還是有點大,於是,在1918年,又把這個研究所連同那支秘密部隊,一起遷到了蘇拉威西島最南端的一個叫穆納的小島上,並且修建了深達上百米的地下實驗室,對外謊稱是“傳染病預防處理部隊”的駐地和研究所。

要說這些秘密單位的研究人員也是挺苦的,平時大多藏在深山地洞中過像老鼠一樣的日子,雖然聯邦政府或者軍方給予這些研究人員的待遇非常高,但是終歸不像在城市中生活的那麼舒服愜意,而且很多研究專案的危險性都非常大,稍不注意,就是人死屋塌的大事故,故而,這些實驗室才會被建在深山老林中。

當初劉芾憑藉著自己對核物理的一知半解,給這些研究人員們定下了研究方向,按照劉芾的描述,如果這些專案研究出成果,那麼在不遠的將來,聯邦政府會使用他們研究出來的可控核裂變技術,在發電、船舶製造等領域取得很大的發展,核電站、核動力大型船隻將會首先出現,而一塊幾公斤重的核原料,就可以代替成千上萬噸煤炭和石油,那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現。

雖然劉芾很無恥的沒有告訴這些研究人員他打算最先用他們的研究成果造成武器去威脅全世界,但是這些對科學探索未知領域有著無比堅定信念的人們,不管是生活條件的侷限性還是家庭成員的埋怨,都可以無視,只要你能給他們提供合適的研究環境、充足的研究經費、先進的研究器材,那麼他們就會像一個執著的瘋子,不管如何枯燥、如何繁瑣,也不管研究成果到底會對世界有什麼危害,只管盡情的在他們自己的領域中埋頭前進。

由於南海聯邦境內的鈾礦儲量非常少,只有在加里曼丹島西部、邦加島和勿里洞島上有少量發現,而且開採不易,產量非常少,還不足以滿足“45”研究所的所有試驗用量。而這個時期,世界各國對於鈾礦的開採量都不大,很多國家發現了鈾礦,但是別沒有意識到這種放射性礦物有什麼用,並沒有開採,所以,即使有大衛和施耐德的公司在幫助劉芾從世界範圍內收購鈾礦,但是數量也非常小。

不過,隨著南太平洋石油礦業公司拿下了澳大利亞的鐵礦,這種缺少鈾礦的日子就快一去不復返了。澳大利亞這塊不毛之地上,不僅有著儲量驚人的高品位鐵礦,還是日後世界3大鈾礦出口國之一。而在施耐德買下的區域中,已經發現了一塊鈾礦床,儲量估計有幾千噸,如果可以正常開採的話,年開採量也在幾十噸左右,遠遠超出了“45”研究所的試驗用量。

在發生在1920年中的英美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