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只識趣地遠看,不忍攪擾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頗心酸的時刻;另一方面他們又並非無動於衷地旁觀,而是人人都進入角色,“感嘆亦殻ъぁ保�嵌災�勰劍課��乃幔炕故槍雌鸌約業納送矗慷潭淌�錚�嗝錘揮諶飼槲叮�侄嗝春�鈐探濉�
其三是一家子夜闌秉燭對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動也該過去了,可杜甫一家還沉浸在興奮的餘情之中。“宜睡而復秉燭,以見久客喜歸之意。”(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這個畫面即成為首章搖生姿的結尾。
第二首寫還家後矛盾苦悶的心情。
前八句寫無聊寡歡的情狀。杜甫這次奉旨回家,實際上無異於放逐。對於常人來說,“生還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對於憂樂關乎天下的詩人,適成為幸運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後,他即時就感到一種責任心的煎熬,覺得值此萬方多難之際守著個小家庭,無異於苟且偷生。可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這樣一種缺乏歡趣的情態,連孩子也有所察覺:“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早見此歸不是本意,於是繞膝慰留,畏爺復去。”(金聖嘆)對於“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飢渴”的詩人,沒有比這個細節更能表現他的悒鬱寡歡的了。
於是他回憶去年六七月間納涼“池邊樹”的往事。那時他對在靈武即位的肅宗和自己立朝報國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歡趣”。誰知事隔一年,卻遭到如許失望,不禁憂從中來,百感交集,備受煎熬。敘事抒情中忽(禁止)“蕭蕭北風勁”的寫景,又大大新增了一種悲涼悽苦的氣氛。
末四句寫到秋收已畢,雖然新酒未曾釀出,卻計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從糟床汩汩流出。“賴知”、“已覺”均屬料想之詞。說酒是因愁,深切表現出詩人矛盾苦悶的心理──他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寫鄰人來訪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個有趣的序曲:“客至”的當兒,庭院裡發生著一場(又鳥)鬥,群(又鳥)亂叫。待到主人把(又鳥)趕到它們棲息的庭樹上(古代黃河流域一帶養(又鳥)之法如此),院內安靜下來時,這才聽見客人叩柴門的聲音。這開篇不但頗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時也表現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來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沒有稍為年輕的人,這為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這些老人都攜酒而來,酒色清濁不一,各各表示著一家心意。在如此艱難歲月還這樣看重情禮,是難能可貴的,表現了淳厚的民風並未被戰爭完全泯滅。緊接四句以父老不經意的口吻道出時事:由斟酒謙稱“酒味薄”,從酒味薄說到生產的破壞,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時世之艱難,點明而不說盡,耐人尋思。
末了寫主人致答詞。父老們的盛意使他感奮,因而情不自禁地為之高歌以表謝忱。此外言“愧”,暗中照應“晚歲迫偷生”意。如果說全組詩的情緒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處則由父老致詞而重新高漲。所以他答謝作歌,強為歡顏,“歌罷”終不免仰天長嘆。所歌內容雖無具體敘寫,但從“艱難愧深情”句和歌所產生的“四座淚縱橫”的效果可知,其中當含有對父老的感激、對時事的憂慮、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內容。不明寫,讓讀者從詩中氣氛、意境玩味,以聯想作補充,更能豐富詩的內涵。寫到歌哭結束,語至沉痛,令讀者三復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亂給唐代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兒童盡東征”、“黍地無人耕”的現象,遍及整個北國農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透過北國農村之一角,反映出當時社會現實與詩人繫心國事的情懷,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
這組詩,每章既能獨立成篇,卻又相互聯結,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第一首寫初見家人,是組詩的總起,三首中惟此章以興法開篇。第二首敘還家後事,上承“妻孥”句;而說到“偷生”,又下啟“艱難愧深情”意。第三首寫鄰人的交往,上承“鄰人”句;寫斟酒,則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終歸結到憂國憂民、傷時念亂,又成為組詩的結穴。這樣的組詩,通常又謂之“連章體”。詩人從還家情事中抽選三個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繪。不但每章筆墨集中,以點概面,而且利用章與章的自然停頓,造成幕閉幕啟的效果,給讀者以發揮想象與聯想的空間,所以組詩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見長。雖然取材於一時見聞,而景實情真,略無誇飾。由於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與人物心理活動,詩句表現力強,大都耐人含咀。寫景如“柴門鳥雀噪”、“鄰人滿牆頭”及“群(又鳥)正亂叫”四句等,“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