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信陵君之禮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圍趙之前,故這裡是倒插一筆。其作用是,暫時中止前面敘述,造成懸念,同時運用“切割”時間的辦法形成跳躍感,使短篇產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後文接敘救趙事時,給讀者以一種隔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感覺。信陵君結交侯生事,在《史記》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繪聲繪色的描寫。詩中卻把諸多情節,如公子置酒以待,親自駕車相迎,侯生不讓並非禮地要求枉道會客等等,一概略去。單挑面對侯生的傲慢“公子執轡愈恭”的細節作突出刻畫。又巧妙運用“愈恭”“愈下”兩個“愈”字,顯示一個時間程序(事件發展過程)。略去的情節,藉助於啟發讀者的聯想,得到補充,便有語短事長的效果。兩句敘事極略,但緊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複,又出人意外地詳。“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傳中人物原話。“點化二豪之語,對仗天成,已徵墨妙”(趙殿成《王右丞詩集箋註》),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頗富戲劇性。兩句妙在強調二人卑微的地位,從而突出卑賤者的智勇;同時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貴驕士的精神。兩人在竊符救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故強調並不多餘。這段的一略一詳,正是白石道人所謂“難說處一語而盡,易說處莫便放過”,貴在匠心獨運。

“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後一段專寫侯生,既緊承前段又遙接篇首,回到救趙事上來。“獻奇謀”,指侯嬴為公子策劃竊符及賺晉鄙軍一事,這是救趙的關鍵之舉。“意氣”句則指侯嬴於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事。其自刎的動機,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願已足,生命已屬多餘,故作者著力表現這一點。末二句議論更作波瀾,說明侯生義舉全為意氣所激,並非有求於信陵君。慷慨豪邁,有濃郁抒情風味,故歷來為人傳誦。二句分用謝承《後漢書》楊喬語(“侯生為意氣刎頸”)和《晉書。段灼傳》語(“七十老公復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覺,用事自然入妙。詩前兩段鋪敘、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則以“非但”、“兼將”遞進語式,把詩情推向高峰。以樂曲為比方,有的曲子結尾要拖一個尾聲,有的則在激越外戛然而止。這首詩採取的正是後一種結尾,它如裂帛一聲,忽然結束,卻有“慷慨不可止”之感,這手法與悲壯的情事正好相宜。

把一個有頭有尾的史傳故事,擇取三個重要情節來表現,組接巧妙,語言精煉,人物形象鮮明,是《夷門歌》藝術上成功之處。這首詩代表著王維早年積極進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揚眉吐氣的時代,這時出現為數不少的歌詠遊俠的詩篇,決不是偶然的。《夷門歌》故事新編,溶入了新的歷史內容。吳汝綸評此詩“敘古事而別有寄託”,是很有見地的。

(周嘯天)

隴頭吟

隴頭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遊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了月照隴山的遠景:悽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裡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託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裡裝的是幻想;那麼,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何等懸殊!寫到這裡,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餘戰”,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後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鬱憤。關西老將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呢?詩中雖未明言,但最後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於朝廷,報效於國家,回來以後,也不過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