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部分

紫燕雙飛。一位少婦在船埠給自己的丈夫送行。詩中略去了一切送別場面的描寫,一落筆就抓住了女主人的心理活動,集中描寫她的內心獨白。

“何物令儂羨?羨郎船尾燕。”與丈夫握別之際,深情難捨,有千言萬語湧上心頭,究竟從何說起呢?首句忽然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什麼東西使我羨慕?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羨慕丈夫船尾的燕子。這一問一答,痴人痴語,既不關情,也無關送別,似乎很不得體,但三、四兩句一轉,便使前面的疑團渙然冰釋,整首詩的感情畫面頓時活躍起來。

“銜泥趁檣竿,宿食長相見。”她想燕子能隨船飛行,在檣竿上停留,自己丈夫無論是宿夜還是進餐,它天天都能見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隨而去。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盤托出。詩不說女主人想以身相隨,而說羨慕隨船遠行的燕子,宛轉達意,以曲取勝,顯得風流蘊藉。羨慕燕子,意在希望能象燕子那樣天天見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況,出語溫柔體貼,細膩地表達了少婦對丈夫的深情厚愛。北宋詩人黃庭堅說:“《淮陰行》情調殊麗,語氣尤穩切。”(《苕溪漁隱叢話》引)是說得不錯的。這首詩用比興體託物抒懷,正是樂府本色。南朝樂府民歌《三洲歌》雲:“風流不暫停,三山隱行舟。願作比目魚,隨歡千里遊。”兩相比較,二詩機杼相同,神理暗合。劉禹錫在詩前小序稱:“作《淮陰行》以裨樂府。”可見作者學習南朝樂府民歌的努力。

(吳汝煜)

秋風引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透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如果進一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一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裡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一而論。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詩寫到這裡,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裡,如果聯絡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