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刺史,此山從此又成為劉宋新貴們祖餞之處。山川風物在變幻的歷史長河中有沒有變異呢?沒有,詩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綠,舊煙歲歲青。這一聯熔古今事與眼前景為一體,“新草綠”、“舊煙青”六字下得醒豁鮮明,情景交融,併為下文的感慨作鋪墊。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頸聯承上兩聯轉入議論。詩人以極其精煉的語言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並示警當世。六朝的繁華哪裡去了?當時的權貴而今安在?險要的山川形勢並沒有為他們的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國家興亡,原當取決於人事!在這一聯裡,詩人思接千里,自鑄偉詞,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後來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橋江,敵國當時指顧降。山水雄豪空覆在,君王神武自無雙。”即由此化出。足見議論之高,識見之卓。
尾聯“《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六朝帝王憑恃天險、縱情享樂而國亡,歷史的教訓有沒有被後世記取呢?詩人以《玉樹後庭花》尚在流行暗示當今唐代的統治者依託關中百二山河之險,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正步著六朝的後塵,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玉樹後庭花》是公認的亡國之音。詩含蓄地把鑑戒亡國之意寄寓於一種音樂現象之中,可謂意味深長。晚唐詩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便是脫胎於此。
《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劉禹錫這首詩就是這樣,首聯從題前搖曳而來,尾聯從題後迤邐而去。前兩聯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蹟,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而不是為了追懷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後兩聯則透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這種手法,用在詠史詩、懷古詩中是頗為高明的。
(吳汝煜)
晝居池上亭獨吟
晝居池上亭獨吟
劉禹錫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
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
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
浩然機已息,几杖復何銘?
劉禹錫是我國唐代一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長期遭貶,備受打擊,卻仍然抗厲不屈。這首詩正是充分地表現了他的可貴品格。唯寫作時間不可確考,但定於開成元年(836)分司東都以後,當無大誤。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首聯兩句寫出了一個恬靜幽雅的環境,藉以襯托詩人孤獨閒適的情韻。
“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頷聯寫詩人的兩個動作:看和想。並從所看所想的內容展現出詩人美好的心靈。池邊花草叢生,蜜蜂飛舞。他靜靜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壘構玉室。咀嚼華滋,釀以為蜜”(郭璞《蜜蜂賦》),一生何嘗偷閒?對於敵害,它們群起而攻,萬死不辭,臨戰何嘗退卻?這就引起詩人深沉的思考。詩人積極參加政治革新,並寫了大量諷刺權貴的詩篇,這一切都是問心無愧的。但歷遭打擊,也曾產生過消極退隱的念頭。這裡“蜂教誨”三字,說明詩人從蜂的勤奮勇敢受到啟示。我國古代有“聖人師蜂”的說法。師蜂自勵,表現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這一聯出句從“看”字引出,是實寫;對句“閒想鶴儀形”則從“想”字著筆,是虛寫。相傳鶴是君子所化(見《抱朴子》),所以“鶴儀形”也就是君子的儀形。在他另一首《鶴嘆》詩裡有:“徐引竹間步,遠含雲外情”兩句,就可以想象出“鶴儀形”的神態,及詩人曲折表達的高尚人格。這裡以“鶴儀形”為尚,修德至勤,表現了“身閒志不閒”的高尚情操。總的來說,這兩句詩抓住蜂的勤勞勇敢和鶴的志趣高尚的屬性,構成了鮮明的感性形象,是極耐人尋味的。
“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頸聯進一步刻畫詩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規格釀造的酒。古人飲酒,有的純系縱情享樂,有的是為了消憂,詩人飲酒則是為了“調神氣”,即調節精神。這與他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說的“暫憑杯酒長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靈,寄託自己高潔的情懷。緊承上聯仍從“靜”、“閒”兩字著筆。表面上寫得恬淡閒雅,而感情的伏流並不平靜。接受“蜂教誨”,應該勤奮工作,勇於為人;取法“鶴儀形”,應該進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詩人當時已被排擠出朝,無政可從。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使詩人深感苦悶。飲酒、撫琴,既表現了詩人不甘沉淪、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詩人娛情悅志、排遣愁緒的一種方式。顯然,渴望用世與琴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