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知名度 14 15
總分 94 100
兵將 隋朝 陳
雙方兵力 113萬 20萬
傷亡兵力 30餘萬 不詳
將領 隋煬帝 高麗
戰略意義
隋煬帝父親隋文帝一徵高麗,收穫慘敗。隋煬帝三徵高麗,民間耕稼失時、官府侵逼、連年興兵無盡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隋末遍地農民起義,乃至亡國。高麗拒隋百萬大軍於國門,竟拖其至亡國,與隋接連三年的戰爭,高麗國力早已不支,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高麗離國滅之日也不遠了。
三徵高麗時間雖然只有3年,結果卻是隋朝與高麗兩敗俱傷,相繼亡國。
戰爭規模
隋朝
113萬人。
高麗
20萬左右。
傷亡人數
隋朝
30餘萬。
高麗
不詳,傷亡也很慘重。
將領
隋朝
隋煬帝,楊廣,20歲時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修建南北“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線起來。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
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高麗
不詳
戰爭程序
一徵高麗
612年,隋煬帝御駕親征。各路彙集到涿郡的隋軍人馬達113萬之眾,旌旗千里。《隋書》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113萬大軍分成24軍,日發一軍,相去40裡,首尾相繼,長達960裡。若再加上二百多萬饋運夫丁,真可謂漫山遍野式地殺向遼東。出兵的規模遠遠超出了隋朝常備軍總數。隋煬帝此次出兵無疑動員了全國所有能徵調的軍力、民力,傾巢而出。大軍遠征,利在速戰和野戰,隋兵部尚書段文振就曾向煬帝指明瞭這一點,但隋煬帝的諸般部署卻都反其道而行之。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要回到5年前:
607年,隋煬帝向北出遊,到啟民可汗的王庭。這時啟民可汗已擊敗他的對手,推進到黃河以北,成為突厥汗國的大可汗。楊廣隨駕衛士,步兵就有五十萬,戰馬就有十萬匹,旌旗輜重,連綿五百餘公里。跟出遊江都一樣,皇家人員和文武百官,全體跟從。不過乘船改為乘車,車跟船一般大,在新開的御道上,不用車輪,而由人肩抬著走動。
由此可見,隋煬帝是很講排場的人,仗要打,排場也要講。高調出徵朝鮮,調集全國的兵力,不但增強兵力,而且也有面子,更能震懾對手,如果高麗不戰而降,那就最好。可惜,隋煬帝打錯了算盤,高麗是一個永不屈服的民族,即便是現在的朝鮮,也是很有骨氣的。
隋煬帝出師前曾訓示要“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不得縱兵,不得擅殺,聽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煬帝以此宣揚天朝大國的威儀仁義,襄公之仁,反被高句麗所乘。隋軍開始很順利,一路皆克。渡過遼河,在東岸殲滅高麗軍萬餘人,直抵遼陽城下。遼陽乃高麗遼東重鎮,在隋軍的猛攻之下,守軍請降,而諸將不敢做主,只好停戰請示。守軍趁機又填好缺口,修整兵馬再戰,如此竟然有三次之多。另一路軍隊30萬人由名將宇文述統領,令士兵放棄糧草輕裝前進,繞過遼東諸城,南渡鴨綠江,一日七勝,渡過清川江,直趨平壤城下,但城堅池深,兵又無糧,又凍又餓,宇文述只得退軍,高麗軍自後追擊,諸軍皆潰,至遼東時僅餘2700人。隋水軍渡海至大同江口登陸,在距平壤60裡處擊敗高麗軍,乘勝以精兵4萬攻城,遭遇伏擊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徵高麗兩路皆先勝後敗,煬帝親率大軍亦困於堅城之下,不得已,下令班師。是為煬帝一徵高麗以慘敗告終,隋軍損失30餘萬人。
二徵高麗
613年,隋煬帝第二次御駕親自東征。這一次遼東城絕不可能再支援下去,可是楊玄感救了它。楊玄感是隋煬帝奪嫡殺父同黨楊素的兒子,這時正在黎陽(河南浚縣)督運軍糧。他在黎陽叛變,截斷楊廣的退路。楊廣對楊素一直側目而視,當楊素病故時,隋煬帝說:“他如果不死,我會殺他全家。”所以楊玄感始終恐懼不安,乘著前方戰爭緊張,後方民變紛起之際,想一舉把楊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