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是天河洩地,氣勢萬鈞。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四句,在幾百年後的清末,還激勵著很多仁人志士前仆後繼。而“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之語,更是開創了民族平等的先河,比後世某人提出來的“兩少一寬”,高明瞭不知道有幾十萬倍!(注1)“他,他。。。。。”沒想到自家都督對宋濂如此熟悉,胡大海也愣了愣,口齒變得有些結巴,“他,他那個人清高得很,也聰明得很。原來咱們只佔據了淮安一地,他未必豁出去一家老小的性命,陪著咱們冒險。但現在,整個江南都快別攪成粥了,他躲到江寧城裡頭,恐怕也難獨善其身。所以,還不如過來,跟著大夥一起博上一搏!”
“哈哈哈哈。。。。。”在場眾人,又一次被胡大海的大實話,逗得鬨堂大笑。此一時,彼一時。剛打下淮安那會兒,有幾個人會看好淮安軍的前程,會想到淮安大都督府能有今天?而現在,大夥要地盤有地盤,要兵馬有兵馬,還握有大義在手,又何愁沒有謀士豪傑蜂湧來投?施耐庵、劉基和宋濂,只是第一波,今後,慕名而來人才還會更多,直到把大總管推到青雲之上,遨遊九霄。
注1:朱元璋的各民族一視同仁政策,的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直到明末,還有大量蒙古人與漢人一道,為保護大明而戰。
第二百七十七章 跬步
第二百七十七章跬步(上)
有了羅本和胡大海兩個人開了頭,接下來,議事廳的氣氛就愈發活躍。眾淮揚系的核心人物們紛紛開口,將自己熟悉的、曾經託了關係想朝大總管幕府靠攏的,以及自己打算大力提拔的人才,都一股腦給推了出來。唯恐落在後邊,讓別人擠了原本自己看好的位置。
這種時候,朱重九也顧不上什麼公平不公平,只要在大夥的推薦名額之內,不管他有沒有名氣,就先接下來,然後交給逯魯曾所掌管的戶部去酌情考慮。偶爾遇到零星一兩個原本就名聲在外的,如章溢、宋克等,則立刻虛位以待。(注1)‘分贓,這是**裸的分贓,比徐壽輝等人強不到哪去,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一邊笑呵呵地答應著眾人的請求,朱重九一邊在自己心裡悄悄嘀咕。然而,這種“坐地分贓”的感覺卻非常好。至少,說明了在眾文武眼裡,淮揚大總管府前途越來越有奔頭。所以,他們才迫不及待地將各自的看好的人送來,以便日後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反正眼下淮揚大總管治下兩路一府,空出來的職位甚多,來了的人不愁沒有地方安排。而被推薦的人才雖然也是良莠不齊,至少在短時間內,他們的利益是與大總管府捆綁在一起的,不會像某些地方士紳一樣,一邊吃飯一邊偷偷地砸鍋。
此外,在朱重九的記憶裡,後世那些跨國大公司,在招募人才的時候,也喜歡優先照顧內部員工推薦來的“關係戶”。一則可以更深的加強公司的凝聚力,讓員工們覺得自己在公司中有份量。二來,很多統計數字也證明,透過熟人介紹來的職員,遠比公開招聘來的職員更努力,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更高。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涉及到的已經不僅僅是自身,還影響到推薦人的利益和聲譽。
而眼下能進入淮揚大總管府決策核心者,自然也不是平庸之輩。即便如黃老歪、蘇先生這些最初資質相對差一些的,經過最近這一年半時間的高強度磨礪,也都被磨的七竅玲瓏。略加思量,就明白今夜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擴張自身勢力的機會。因此,眾人推薦出來的才俊,絕大多數都是貨真價實。偶爾一兩個帶著點兒水分的,也屬於嫡親中的嫡親,至少在忠誠方面,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吏局在考核官吏方面,從現在起需要抓得緊一些。既然有人做官做得不開心,就早日放他們去。有道是強扭的瓜不甜,他們想隱居,就隱居好了,何必弄得雙方都不痛快!”夾袋裡一下子多出了七八十號人,朱重九的膽氣立刻壯了不少,揮了下胳膊,大聲說道。
“那是自然!”逯魯曾這個吏局主事,最近一段時間也被某些地方士紳們給折騰得忍無可忍。笑了笑,用力點頭,“只怕真讓他們走,他們又捨不得了。畢竟每個職位都對應著一大筆股本票子,只要堅持到了年底就能分紅。”
“呵呵,恐怕非但哭著喊著不肯走,有些傢伙還會掉過頭來,說大都督沒容人質量!”蘇先生也撇著嘴,話語對那些投機的地方士紳充滿了不屑。
幹就幹,不幹就不幹。端誰得碗,就替誰賣命。這是他蘇先生的做人原則。你一邊拿著大總管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