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計程車兵高舉手裡的刀槍,向前跨了一步,發出同一個聲音:“我!!!”
穆欣被這突如其來,猶如天崩地裂的吼聲嚇得連連倒退。
李真對穆欣說:“眾怒難犯!你想抓誰?動手啊!”
沈中擔心事情弄僵了,那穆欣回朝胡言亂語,將對公孫朔不利,就有意緩和氣氛:“兩位將軍,咱們都是吃的皇糧,拿著朝廷的俸祿,為朝廷辦事,都是一家人……”
李真怒目而視沈中:“有你這樣的一家人,對大帥恩將仇報?!”
公孫朔當著穆欣的面,不好解釋沈中的義舉,他喝住李真:“不得對沈將軍無禮!”
李真認真的說:“既然是一家人,那我就率大帥衛隊,與你們一同護送大帥進京!”
半路殺出穆欣,使沈中難以掌控局勢,如果有李真護送,那就太好了,那穆欣與他的百來號人,不是這些久經沙場之人的對手。他向公孫朔暗示,要公孫朔同意。公孫朔望著穆欣,穆欣出於無奈,只好默許了。
李真叫大帥的衛隊留下一百人,令一副將把軍隊帶回大營,他要親自護送公孫朔進京。衛隊聽說只派一百人隨同大帥進京,全體喊叫著都要去。李真明白去多了皇上會起疑心。他親自從衛隊選定了一百人,隨他護送公孫朔進京。
第四章 青城論道(1)
嚴嵩接到北京禮部的公文,要他安排好南京的事情後,進京候用。嚴嵩系江西人氏,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二十五歲時考中二甲第二名,中了進士。先後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又授編修之職。不久,他因母親去世後大病一場,辭官在老家鈐山守孝、讀書、寫詩著述。當時,朝中錢寧、江彬把持朝政,儘管朝廷數次召他入朝,他以“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而拒絕了。他胸懷大志,滿腹經綸,談吐不凡,加上氣宇軒昂,在士大夫中很受尊敬。他與朝野名流李夢陽、王守仁等人交往密切,詩文唱合,頗著清譽。隱居十年後,弘治十年會試點中嚴嵩卷子,併成為其師的楊廷和成為內閣首輔,再次請嚴嵩出山。嚴嵩欽佩楊廷和的為人,便入京任了翰林院編休。爾後,躲過寧王之亂,直到近知天命之年,才升到禮部侍郎、尚書。但是,在南京這個留守的小朝廷,僅僅是個沒有實權的閒職。
天生我才必有用,嚴嵩不急不躁,他在等待時機。
機會終於來了,在夏言的推薦下,朝廷命他進京候用。這一年,嚴嵩五十八歲。
嚴嵩同時收到夏言的信,說是由於自己的推薦,才得到皇上的應允。言下之意,告誡嚴嵩不要忘了他的引薦之情。此情嚴嵩豈能忘懷!夏言是何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大臣!他巴結還巴結不上,如今夏言肯引薦於他,多虧了嚴嵩近年來不斷與夏言詩文唱合,屢屢吹捧夏言的結果。他稱夏言不僅文章蓋世,若論治國安邦,諸葛孔明、張良、魏徵等人,只能望其項背。
夏言也常在信中誇讚嚴嵩,說他的詩詞有唐、宋之風。夏言最為讚賞的是嚴嵩的書法,說他得了書法大家懷素的真傳。嚴嵩明知夏言在抬高他,然而,他最引為自傲的,正是他清風松骨的詩詞,與一手與眾不同的書法。
同僚們得知嚴嵩奉旨進京,相好的無不為他高興,公推吏部主事鄢懋卿出面籌劃,除了一些同僚,還邀約嚴嵩的三五好友,十來個人僱了一條畫舫,盪舟秦淮河上為嚴嵩餞行。
船至斷橋,一彎新月上了柳梢,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人生得意需盡歡,莫把金尊空對月。一直藏而不露,隱而不發的嚴嵩,杯盞交錯之間,仍然韜光養晦,毫無張揚之態,只是每有敬酒,他必一飲而盡。同僚祝他高升,他輕聲回應高處不勝寒;有人說他老驥伏櫪久矣,今該揚鞭奮蹄,他答老之將至,雄心己泯,在皇帝身邊但求無過而已。酒酣之時,他倒是說了若有可能,他將造福桑梓,為父老鄉親修橋鋪路,以報養育之恩。
兵部僉事趙文華,是個舉人出身,此人肚子裡有著幾滴墨水,好與文人交往,平時敬仰嚴嵩,尊他為師長。他一聽嚴嵩說出這番話,立即奉承道:“嚴大人時時不忘鄉里百姓,實為文華效仿之楷模!大人此次進京,文華少了一位能耳提面命的良師益友,真是惶惑之至……”他捧起一杯酒向著嚴嵩,眼裡竟然溼潤了。
嚴嵩與他對飲了,放下酒杯十分感慨,他對趙文華很有好感,此人沒有大德大能,卻是個對人忠心,讓人放心的人。他到京師後如有作為,身邊不能沒有自己的人,趙文華比自己年幼二十多歲,正是年輕有為,可堪當重任。
酒過三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