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呀,你也出遊多年,你到嵩山看過元丹丘道長後,還是早一些回家團聚吧!憑著你的才能和大名,飛黃騰達還不是遲早的事?”他的一番話,一直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慢慢平靜了下來。夜深人靜,在“太白酒樓”裡,我和小蝦兒已經收拾好行李,兩個人躺在臥榻上,默不作聲,各自想著心事。漸漸地,遊絲似的隨風飄來了一縷縷《折楊柳》的笛聲。
笛聲悠悠,笛聲幽幽,它傾訴著一種依依惜別的情懷,那是一種從輕悠悠的春風中滲透出來的嫋嫋的思念。它勾起了我的相思,使我痴情地纏綿在當日“荷花初紅柳條碧”的庭園中,迷醉在含煙的脈脈秋波中,沉醉在小平陽燦爛無邪的笑靨裡,使我恨不得從肋下立即生出雙翅,立即飛越千山萬水,立即飛到含煙和小平陽身邊,立即飛到溫暖的家園中。
和著那一縷縷如斷如續、又憂又怨的旋律,我不由得輕輕地吟出一首《春夜洛城聞笛》來: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到底是誰家的玉笛啊,在這樣的靜夜裡悄悄地響起?春風舒緩,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著笛聲,使它飄滿了整個洛陽城,讓我想到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今夜,在縹緲的笛聲中,我聽到了好像是思鄉懷親的《折楊柳》樂曲。笛聲飄飄,是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
是的,鄉情脈脈,綿綿不絕,它纏繞在遊子的心頭,永遠也抹不去、化不開。
七
懷著一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和小蝦兒的馬頭第一次朝向了南方——那是家的方向,一個溫暖的方向。
我要先到馬嶺山找元丹丘。我們沿著伊河去龍門山的舊路,過了彭婆鎮。離龍門山不遠,便折向東行,一日後就到了潁水的上游,沿著潁水走了半天,穿過潁陽縣城,騎馬不用一個時辰就到了元丹丘家。元家本來世代居住汝州葉縣,是當地一個名門望族,元丹丘從小就喜歡讀書,但他長大後喜歡的不是四書五經,迷戀的是修道和煉丹,幻想有朝一日成為神仙。他在安州和我分手後,便離開了汝州葉縣的家人,長期在仙城山、嵩山和王屋山等地的道觀中虔誠習道,近年又選定了離家二三百里外的潁陽的馬嶺山住了下來,日夜修煉。我見了元丹丘,急切地問起陽臺觀的情況,元丹丘一一說了。
我不由得對道法修煉的神奇功能想入非非起來。
元丹丘不無驕傲地帶領我參觀了他自己精心構建的房屋。屋子仿照道觀的形式,省去了那些飛簷鬥角,只保留了白牆青瓦和天井板壁。前後一共兩進,有一條窄窄的走廊相連。第一進自然是用來學習道法的,第二進是住房。這地方北靠馬嶺山,南邊是鹿臺山,西頭是伊水一帶,東面臨近潁河。屋前田野廣闊,村舍疏疏落落,炊煙裊裊,實在是一個修心養性的好地方。
隨著中秋佳節快要到來,我又滋生出濃濃重重的思鄉之情來。當晚月華如水,元丹丘和我在月下小酌。憂鬱滿肚,愁腸百結。我飲到半醉就再也飲不下去了,只覺得這回的異鄉的酒,竟然是那麼苦澀,是那麼難以下嚥!我於是院子中的胡床上側身躺下,覺得天地之間靜謐如夢。
一輪團團圓圓的明月悄悄升上了嵩山的峰巔,她俯瞰著大地,注視著我,灑下了滿地的銀光。悠悠的月光,靜靜的月光,年年如此的月光,十年百年不離不捨的月光,千古不變的月光。她是巫山的寂寂月色,她是峨眉的清清流光,她是我那月亮妹兒澄澄澈澈的眼波,她也是我那年邁的雙親愛意幽幽的牽掛,她還是我的愛人許含煙含情脈脈的、柔柔軟軟的思念。
我淚流滿面,哽咽著吟出四句《靜夜思》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灑下一片月光,讓人以為是地上鋪上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凝望著天上的明月,低下頭來思念久別的故鄉。是的,鄉情不絕,它就像瀰漫於天上地下的皎潔月光,輕盈如紗,清淡似水。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嘆息復嘆息,接著忘情地吟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月光裡飄來輕輕的嗚咽聲,是小蝦兒,是他在哭泣。我長嘆一聲,對著屋裡問道:“小蝦兒,你為什麼這樣傷心呀?”
小蝦兒哽咽著說:“少爺呀,我們在外地很長時間了,已經連續過了四個中秋了,夫人和平陽在家中不知受了多少苦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