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樣的區別?《論語》中對於“勇敢”有怎樣的詮釋?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對於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

孔夫子曾經調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聽到這個話非常得意。結果老師後面還有一句話說,我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麼都沒有。(《論語·公冶長》)“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txt小說上傳分享

心靈之道(3)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問老師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這個“義”、“道義”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後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