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愧疚與不安。

然而這十多年來,竟有越來越多的“文人”熱衷於重蹈我的舊轍。其中有些人,對古代典籍中所述一知半解甚至似懂非懂,卻能從故紙堆裡尋找到最經典、最權威的資料貼到自己臉上身上,堂而皇之擺出“學富五車”的架勢,有著比古代文人更善於討好權貴的藝術。他們看是向領導提意見和建議,實質是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阿諛,迎合了有些領導追求虛榮和麵子做表面文章的心理,也為有些官員的貪念找到了“金礦”。既有“學問”,又為領導獻了“良策”,自會得到回報,會得個“委員”、“代表”的桂冠,或能戴頂名譽性的“副會長”、“副主席”的烏紗,甚至有的還能沾上個行政官員的副職。

當前有個熱用的時髦名詞:“打造”,我看到、聽了神經就緊張,它總讓我聯想起1958年依附著狂熱和浮誇魔性的大躍進。這些年各地“打造”的 “業績”,是否都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真正符合科學發展觀?有多少經得起檢驗的?又有多少是不該打造的?糟蹋了多少財力、物力、人力和土地資源?是否會給後世造福還是留有禍患?這些,稍有思維能力和良知的人都能看清楚,並且深懷憂慮。有些“文人”卻還在為這種“打造”搖旗吶喊、推波助瀾,慫恿對文化的踐踏,鼓動糟蹋資源揮霍財富和資源。我不由想起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所畫《不倒翁》的題詩:“摺扇烏紗儼然官,不倒本是泥半團。倘若將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真想借用最後一句送給這類文人。

那些“文人”真善於尋找許多歷史典故來顯示有文化。其實有時歷史典故羅列得多的,恰恰更說明沒有文化。一個沒有讀多少孔子、孫子,也沒讀過多少韓愈、蘇軾者,並不等於一點沒有文化;一個能擺出許多孔子曰、孫子曰、韓愈說、東坡說的人,並不等於就有文化。有個人寫了一個反映春秋時代故事的劇本,劇中人物說了孔子、孫子的好些名言,竟還引了韓愈的話,去說服別人;韓愈比劇中人物晚了一千多年呢,豈不比“關公戰秦瓊”還要荒謬。這才是真正的沒文化。我們通常所說的某人有文化,並不是指所知的現成知識,而是指學養,指認識、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指睿智,是指知所以然,還應包括具有好的品性。許多“文人”將文化符號、標記無知地拼湊,煽動“開發”、“打造”;有些主持者是被其催生成為荒謬製造者的典範,卻還以穿“新衣”的心態而自豪,倒真是新“裁縫”和新“皇帝”的黃金搭配。有位年輕文學愛好者最近與我交談說:“現在是‘學者資料化,文人娛樂化’。”當然這是指一種傾向而不是指全部,我以為很經典,因為這種傾向已經相當嚴重。“資料化”是說自己的發現和創見缺位,而依賴和販賣現成知識;“娛樂化”是捨棄承擔道義捨棄追求真理淡化人文意識,而純粹追求逗笑娛人,或滿足於自我心情的調節的顧影自憐、自我欣賞、自我哀嘆。那些為“文化開發”疾呼的“文人”,是資料化和娛樂化兼而有之,還多了點含蓄的媚骨。

哲學是人類認識自身的透視鏡和望遠鏡,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隨著哲學理論的發展,人類認識自身的能力,比古時不知要深入多少合理多少正確多少;西方現代思想文化的流入,有了科學的方法論與*精神,便有了文化比較、文化鑑別、文化篩選;當產生了文化*性精華和文化糟粕的優劣標準後,一切都必須以全新的科學的思維來重新審視。我們“文人”之外的民眾,也有責任啊,我們許多人彷彿天生追求真理的意識淡薄,似乎思考的能力天生差,思維彷彿骨子裡無法擺脫奴性。我們甘願膚淺、愚鈍、麻木,對這一切缺乏辨析能力而聾子看笑般容忍著、認可;痴痴地看那身“新衣”緘口無言甚至視若無睹;當歷史重新經過積澱,後人會是怎樣地譏笑我們無知呵。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咀嚼“知音文化”(1)

——“古琴臺三章”之三

《古琴臺背後的思考》作者還創造了一個名詞:“知音文化”,竟還提倡弘揚,很是好笑。

“知音”兩字被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引用了兩千多年,傳播之深遠無可估量。可不知引用者都是怎麼理解的。我也用了多次,自問未有一次真正用心體味過它的真義,思維有惰性。

知音,原意很清楚:俞伯牙彈琴抒懷,鍾子期聽懂了琴聲中的音樂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是懂音律知曲意。在俞伯牙看來,可以以琴音對話者實在難得,便認定鍾子期為知音。這種知音,先決條件是雙方音樂藝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