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品嚐了一頓鮮活的魚、蝦、蟹。坐在那快艇上破浪疾馳,那速度是當年小火輪遠不能比的,頭髮被行風猛吹得忽忽亂飄,有飛的感覺,又如騎著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馳騁,或許也如飆車,有極度快意,但也感到有一點張揚和瘋狂。

現代交通工具速度越來越快,人們都能很快適應並且越來越不滿足,與原先那種坐在小木船裡搖呀搖的悠然感覺,已大相徑庭。現代的人們雖然有時也會對那搖呀搖的小木船有興趣,那不過是一時的獵奇心理,猶如去坐少數民族的竹筏、吃手抓飯;現代文人們也會寫點文字去懷戀它,詩化它,然而再也不會願意將它容納在自己日常生活裡。

事實上,水鄉的人們再也不會回到“進莊出莊一把櫓”的生活環境中去。隨著現代科技帶來的高速度、快節奏,現代人緣於適應,甚至求更快,而孕育了浮躁、急躁、煩躁的心氣,表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譬如開車超速、搶道、闖紅燈,排隊買票要插隊,上公交車擠著搶座……高速度本該為人所用所掌握,我們卻失去了掌控它的能力,精神被注入了狂熱的汁素,被它的誘惑所控制。現代水鄉人,不知何時能在享受高速度時,又能具有坐櫓搖小木船那樣一份平靜的心境。

漫話猴子

猴年伊始,報社的朋友建議我找點關於猴子的話題說說,我答應了。說什麼?可不是說“猴年大吉”。十二生肖不管哪個當年都是“大吉”,“大吉”似乎有點廉價了,愛聽“大吉”,實屬一種對虛幻的迷戀,其中也許既包含著一點阿Q精神,是徹底的唯心,要再說,自己也就變得既無知又無聊了。我還是想說點實在話。

猴子,許多方面像人。動物學家用猴子做了多種實驗,藉以驗證人類的認識規律,其中就有這樣一例: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一隻猴子要去拿香蕉,外邊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五隻猴子便都會被淋溼。每隻猴子都去嘗試,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成一個共識:拿香蕉會有水噴出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進一隻A猴, 新來的A看到香蕉想要去拿,其他四隻舊猴子認為A去拿香蕉會害它們被水淋,就將A狠揍了一頓加以制止。A嘗試了幾次,被打得滿頭是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也沒有被水噴到。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新猴子B, B看到香蕉也要去拿,也被其他四隻猴子揍了一頓……這樣一隻一隻地換,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又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便會被海揍一頓。

這項實驗的例子,被上海師大教育技術系應用,作為師資的培訓教材,是以其說明 “傳統” 形成的規律,即人類的傳統也是這樣形成的。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課《猴子撈月亮》,據說教學時提煉的主題思想是:猴子誤認為月亮掉在水裡了,是猴子不動腦子,教育孩子們遇事要動腦子。

我過去沒有留意和深究這童話的寓意,只覺得作為童話,很有童趣,體現著純真美、靈動美,也符合猴子的特性。近年在網際網路《小學語文網》上,竟看到有人寫了《猴子撈月亮續篇》,說什麼沒動腦子撈月亮成了猴子家族的奇恥大辱,撈月亮的小猴子成了老猴子,還帶著兒孫們到那井邊進行傳統教育,要猴子猴孫們永遠不忘記這恥辱。真是狗尾續貂,十分幼稚、拙劣。這促使我回頭用心品味童話《猴子撈月亮》,忽然覺得幾十年一以貫之的課文教學,提煉的那個“不動腦子” 的主題顯然是錯誤的。小猴子發現月亮“掉在水裡”,說明它留心而不是漠不關心,其心可愛,正是動腦的表現;猴子群體合力去撈,撈來撈去撈不著,最終發現月亮在天上,應當理解為有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是一個從無知到有知的認識過程,是科學的、符合客觀規律的、生動的;猶如一個嬰兒看見燭火閃爍,覺得好玩用手去抓,被火燙了痛了,以後他就決不再去抓。小猴子的好奇和有心,群猴合力的群體精神,探索實踐的主動性,都是值得肯定,是屬於現代人類已經開始退化了卻是應有的特性,值得重新提倡。

“不動腦子” 的結論,就如上面所說的傳統,幾十年前這樣教學,幾十年後還是這樣教學,後邊的教學是繼承前輩的傳統,只是繼承,少見生疑與審察,人云亦云、一窩蜂。《猴子撈月亮》是經典童話,盲目的教學的傳統更加“經典”。

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往往就是這樣:一直遵循的,卻不去弄明白為什麼要遵循,不辨清遵循了究竟有益還是有害,不細究是短益長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