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不能把菲菲犯罪看成是簡單、孤立的一個案件。此案和其他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從一個側面說明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太需要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了。

從菲菲一案中,作為公訴人的肖敏一直在思考著三個問題:

思考一:

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菲菲是一個生理和心理正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她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對是非的辨別能力還不強,這樣一個孩子,面對的卻是父母的爭吵、家庭的硝煙、父母的離異,沒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空間的菲菲,更不可能有一顆健康的平衡的心靈。

家長對孩子平時不關心,一旦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不是嘮叨個沒完,就是把孩子痛打一頓,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溫暖和教育,可人們卻要求這樣的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健康成長、奮發上進,這種要求現實嗎?換位思考一下,一個成年人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能保持那種良好的心態嗎?更何況是孩子。

思考二:學校應如何面對“問題少年”?

菲菲在看守所裡對檢察官說,她曾經也想過做個好學生,可由於一件偶然的事情和從前的不良行為被知道後,她就成了“另類”。對這樣的學生,老師能夠想辦法教育和引導其他同學幫助、團結她,恐怕結果就不是這樣了。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的選擇,每個人都力圖走成功之路,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問題少年”改過向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