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坐落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方圓萬里,因位於四關中央,自古被稱作關中之地。
因渭河從境內穿過,故而水土肥沃,人口稠密,又被稱作“渭河平原”。在周文王時期,這片土地被稱之為“西岐”,後來秦國逐漸壯大,成為戰國霸主,把都城定在了長安西方五十里的咸陽。
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烽煙四起,項羽率部入關,火燒阿旁宮,使咸陽遭受了巨大破壞,之前的繁華不復存在。之後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在咸陽東方五十里的地方開始建設長安城,歷經文帝、武帝數代持之以恆的建設,終於在關中大地上崛起了一座壯觀瑰麗,舉世無雙的大都城,周遭城郭超過百里,城內居民鼎盛時期多達一百二十萬人。
自從形成東西兩漢分庭抗禮的局面之後,雙方在武關附近展開了多次爭奪,從最初的呂布、楊玄感大戰岳飛,再到劉徹、周亞夫抗衡薛仁貴,最後到近年來的皇甫嵩大戰霍去病,八百里秦川可謂無日不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而隨著朱元璋、呂布被全殲於江陵,勝利的天平開始徹底向東漢傾斜,霍去病與冉閔帶著樊梨花、貞德、衛疆等人與皇甫嵩在上洛一帶展開了連番大戰,步步逼近,一直把戰線挺進到長安南方一百五十里的藍田境內,就在這時候才意識到麻煩來了!
原來自從四五年之前,蘇秦就敏銳的發現將來長安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東南方向,而且武關已經被薛仁貴控制,必須在長安東南方向重新建築一座雄關要塞,作為防禦長安的屏障。
在蘇秦的上書請求以及劉徹的支援下,把持朝政的楊堅、楊素、朱元璋等人俱都點頭答應,由蘇秦主持修建,靡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先後耗時四年,動用民工數十萬人,終於在長安東南方一百五十里的藍田縣境內修建了一座東西綿延三十餘里的雄關要塞,並取名“潼關”。
就這樣,本來由曹操修建在長安東面,函谷關西面的潼關陰錯陽差的改變了位置,跑到了長安南面。
蘇秦深知長安乃是西漢的根本,如果被東漢攻陷,西漢將會被攔腰斬斷,陷入萬劫不復的局面,因此修造的這座潼關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建造的城高牆厚,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被霍去病從上洛關擊敗之後,年已六十五歲的皇甫嵩與丁延平、謝映登、鄧愈等人率領四萬敗兵撤退進潼關城內,閉門死守。蘇秦又在關中地區軟硬兼施招募了五萬民夫,準備由鍾繇之女鍾無豔統率前來武關馳援。
這潼關門樓高達十丈左右,兩邊的城牆高度也超過了五丈,與周遭的山川一脈相連,融為一體,牢牢地阻擋著東漢雄師前進的腳步。霍去病與冉閔自從去年十月率部直逼關下,到現在已經過了五六個月,一直苦無破關之策,難以逾越雷池一步。
就在霍去病受阻之際,大漢天子劉辯在宇文成都、文鴦兄弟的保護下,一路風塵,終於從金陵抵達了潼關前線。
劉辯這次從金陵到武關,並沒有快馬疾馳,而是視察了沿途各地,先後與豫州刺史謝安、荊州刺史房玄齡,以及廬江、襄陽、柴桑、江陵等地的太守,少則停留一兩天,多則三五日,因此這三千里的路程耗費了兩個月。
因為東漢的各大軍團都在發力,四面開花,捷報頻傳,所以劉辯也不急著去潼關前線坐鎮,而是一路不停的關注著各方情報,總攬全域性。
得到天子御駕親臨潼關的訊息,霍去病麾下的八萬將士軍心大震,霍去病親自帶著冉閔、樊梨花、衛疆、貞德、寇準等主要文武向東迎接了二十里路程,方才看到千餘名御林軍打著天子旗號,從東面逶迤而來。
等劉辯勒馬帶韁之後,霍去病上前一步單膝跪地施禮:“臣霍去疾接駕來遲,請陛下恕罪!”
冉閔、衛疆、樊梨花、貞德、寇準等文武緊隨其後跟著單膝跪地:“臣等拜見陛下,接駕來遲,還望陛下恕罪!”
劉辯翻身下馬,先把霍去病攙扶起來:“霍將軍連年征戰,為大漢鞠躬盡瘁,勞苦功高,快快請起!”
“謝陛下褒獎,臣半年沒有拿下潼關,心中惶恐不安,豈敢再當陛下盛讚!”霍去病再次抱拳鞠躬作揖。
劉辯掃視了一下霍去病,只見他英俊剛毅的面孔已經漸生鬍鬚,比起當年的少年英雄成熟了許多,不由的感慨一聲:“朕還記得初次見到將軍的時候少年英雄,一襲白袍,意氣風發,想不到一轉眼將軍已經到了風華正茂的年齡。不知這幾年以來,將軍可曾娶妻生子?”
霍去病一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