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石,疊山為勝”。[47]關於武康石,時人也有詳細的記載:“武康石色黑而潤,文如波浪,人家園池疊假山,以此為奇,大至尋丈者絕少。武康縣今屬湖州,山溪間多產此石……其品格頗多,惟疊雪者為甲。橫文疊起為褶,有黑白層層相間者。有白石作腰帶圍者,曰玉帶流水,其文皆豎,麻衣為人衣麻之狀。錦犀,紅黃色相間成文。虎皮,大文園嵌作黃黑色。麻皮,如畫家麻皮皺。海石,蒼黑色畫作礬頭紋。鬼面色,紋突出而獰狼,有透漏如太湖石,謂之湖石。”[48]但是,看來被視為珍品、最受歡迎的石頭,還是太湖石,經過加工後,天趣盎然,計成在《園冶》卷3中,指出洞庭山消夏灣所產的太湖石最佳,“性堅而潤”,“裝治假山,羅列園林廣榭中,頗多偉觀也”。還有人記載說:“太湖石玲瓏可愛,凡造園林者所須,不惜重價也。湖傍居民,取石鑿孔,置波浪衝激處,久之斧斤痕畫化,遂得天趣。實則瘦、皺、透三者,皆出於人工,以售善價,謂之種石,其人可稱種石農”。[49]種田、種花、種樹之類,自古有之,種石戶的出現,則前無古人,這完全是園林大興的產物。正是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壘石專家,亦即堆假山的聖手。據袁宏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卷14《園亭紀略》載,蘇州城內卿園的假山,是周時臣壘的,高三丈、寬20丈,“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了無斷續痕跡,真妙手也”。在明末清初,更產生了以張南垣為代表的壘石名家。園林的發展,還促進了農業生產中園藝式的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嘉靖時何良俊在城郊購地五畝,“以一畝鑿方池,畜魚數百頭為循行地,以二畝稍劣,列蒔諸蔬。池上植枸杞數十本,每晨起,乘露氣手摘枸杞苗與園蔬作供……”。[50]這就是蘇州人俗稱的刨園。園林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園中有各種花卉爭奇鬥豔。江南園林的發展,無疑促進了花卉的栽培技術,包括向海外引進新的品種。陸深載謂:“世傳花卉,凡以海名者,皆從海外來……予家海上,園亭中喜種雜花,最佳者為海棠,每欲取名花填小詞,使童歌之,有海紅花、海榴花……”[51]

園林不僅是文人雅集、吟詩作畫的所在,某些名園還是戲劇活動的中心。上海豫園內即經常有松江、蘇州、浙江、安徽等地的劇團演出,崑山腔、弋陽腔並行不悖,園內簡直是管絃之聲不絕於耳,而大放異彩的崑山腔更是“眾皆稱美”。[52]顯然,江南園林促進了封建文化的繁榮。還應當指出的是,江南園林給小說、戲劇、詩歌、繪圖等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戲劇而論,語曰:公子落難後花園,金榜題名大團圓。這固然反映了明代以來某些戲曲創作的公式化傾向,但也充分顯示了花園在戲曲作品中的重要位置。而湯顯祖透過美麗、善良、多情的藝術形象杜麗娘之口唱出的“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53]更不失為描寫明代江南園林的絕妙讚歌,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花無千日紅”。明代江南園林的命運也是這樣。有的園主擔心自己死後子孫不能守,預先立下遺囑,說後代鬻園者“非吾子孫也,以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也”。[54]但是,使絕大多數造園者感到悲哀的是,身後是非誰管得,園林旦夕易他人。縱觀明代江南園林的歷史程序,可以明顯地看出一個大趨勢:速興速衰。以松江地區而論,吳履雲曰:“近世士大夫解組之後,精神大半費於宅第園林,窮工極麗,不遺餘力。然未有能享長久者,非他人入室,則鞠為茂草耳。”[55]王殯引《松志小序》曰:“郡內外第宅園林,雕峻詭壯,力窮而止。有秉燭一覽,肩輿一登,而終身不得住者,又有俄轉眼而易姓,俄百年而易為蔓草寒煙者……今志書所存,譬之簷前燕泥,雪中鴻爪而已。”吳興多名園,但到嘉靖中葉,有人去遊覽,竟已看不到“一花一石之處”。[56]面對這種“落紅如海共春歸,江南園林逝如煙”的淒涼景象,不少文人曾發出無窮的浩嘆。借用金朝作家寫的《倘秀才》的曲子來刻畫他們的心聲,也許是最確當不過了:“有一等人造花園磨磚砌甃,有一等人蓋亭館雕樑畫鬥,費盡功夫得成就。今日做了張家地,明朝做了李家樓,剛一似翻手覆手!”[57]甚至有的紳宦發誓“不蓋造花園”,列為準則,是“紳宦三十六善”中的信條之一。[58]這未免是傷心悟道之餘,因噎廢食了。

→虹→橋→書→吧→BOOK。

第62節:論明代江南園林(6)

明代江南園林的大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