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並非使日本的發展方向轉向,而是使17世紀就開始孕育的近代萌芽獲得更有力的復甦與生長。
比起突變論,梅棹更相信文明的連續性。也只有瞭解了昔日日本的傳統,才能對今天的困惑作出某種解釋。為什麼日本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獲得成功,而其他亞洲國家都失敗了?日本的汽車與電子技術的領先,是因為日本很早就開始了工業革命。日本既吸收了中國傳統也吸收了西方文明,但歸根到底,它擁有自己的生長方式,不管是儒家或是基督教,其實都從未真正佔領日本,日本文明的奇特性在於它吸收的外在力量越多,它自身的傳統就儲存得越好。
閱讀梅棹忠夫這本小冊子充滿愉快,儘管他的論點並非總是具有說服力。但他平心靜氣的敘述方式卻委實動人,而且他是一個比喻高手。除去黑洞的比喻外,他還說日本文明是“受信機”型的文明,發信功能比較差;他還說比起其他國家,日本文明就像是魚類中的海豚,儘管它和其他魚類一樣在大海中游泳,但沒人知道它來自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當然,所有國家的歷史學家都可以宣稱自己的國家是魚類中的異類,像中國這樣的體積龐大者,也可以毫不羞澀地說自己是魚群中的鯨魚。但梅棹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提示是,用一種單一的、線性的思維理解世界是武斷而不可靠的,我們必須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思考。他曾提到過各國世界地圖的不同,在美國出售的世界地圖,是以北美與拉美這塊大陸為中心的,或者以大西洋為中心來描繪地球形象的;而在日本的世界地圖上,日本跑到了中央位置,英國和北美則被安排到邊緣……天哪,清除我們根深蒂固的妄自尊大、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是一項多麼艱難的挑戰啊。
200年前,當托馬斯·傑斐遜與本傑明·富蘭克林密謀擺脫英國人的統治時,歐洲世界仍在馬可·波羅創造的“中國神話”中不能自拔。200年後的今天,民族情緒與反美情緒在中國時起時落,並呈現令人驚異的上升傾向。北大、清華的學生一面高喊著打倒美國,一面為明天的赴美簽證而憂心忡忡。你可以嘲笑他們的虛偽,但同時卻能真切地觸控到一種因為中國的強大而逐漸恢復的民族自信正在升起。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與美國:217年的理解(1)
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
沒有資料詳細記載中國與美國的第一次相遇。1784年,美國商人初次到達廣州時,兩個國家已執行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上。儘管巴黎貴婦的客廳中依舊以中國的瓷器、絲綢品為時髦,但是中華帝國在達到其輝煌頂峰的同時也陷入停滯不前。乾隆不是彼得大帝,他對於外部世界缺乏任何興趣,在1793年接見英國使者馬嘎尼時,他要求對方行三叩九拜之禮,對於新式火器不屑一顧。
而只擁有13個州的美國正試圖建立一個真正意義的“理想國”,建立者們的理想主義使得美國的獨立超越了國家獨立的範疇,英國保守自由主義大師埃德蒙·伯克的闡述令人信服:“一場偉大的革命已經發生——這一革命的發生不是由於任何現存國家中的力量的變化,而是由於在世界的一個新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種類的國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關係、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巨大變化,就像一個新行星的出現會在太陽系中引起巨大變化一樣。”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仍只是世界舞臺上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色,儘管心有不甘,它仍幾乎就是英國的附庸。美國的締造者們是一群世界主義者,托馬斯·傑斐遜熱衷於法國的生活,而在整個19世紀上半葉,美國幾乎是依靠閱讀英國文學為生,他們最傑出的作家華盛頓·歐文因為贏得了歐洲同行的敬意才在國內大放異彩。但是,法國人托克維爾敏銳地發現,這個充滿樂觀、略顯粗俗的國傢俱有一種罕見的創造性,他們將熱情投放在商業活動與發明創新上。對於自己制度的自豪甚至自大感與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奇怪地混合在一起,他們樂於將自己的理想與別人分享,並常常一相情願地認定對方會接受。
中國沒有區分美國與歐洲列強的差異,他們都是洋人。儘管前者具有強烈的傳道熱情,上海的美國商人大談通商對人類的好處,傳教士則說如何將異教徒從罪孽中拯救出來,當他們發現只有更直接的幫助才能吸引中國人時,教會開辦了醫院。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中說,美國人潛意識中覺得既然英國已經主宰了印度,中國則是最後一個龐大而值得拯救的地區。
“洋務運動”像浮在中國社會表面的一層膜,它脆弱而缺乏力量,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