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對於這位末代皇帝來說,大清的昔日光景早已變得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天朝情結”卻依然時時縈繞在他的腦海之中。
1935年秋的這次海軍觀艦大典,也許就是他重溫舊夢的開始。
9月8日上午8時,身穿陸軍禮服、佩戴蘭花大綬章的溥儀,在隆重的歡送場面中離開長春,於當天下午到達哈爾濱。
次日上午10時10分,換穿海軍正裝的溥儀,在偽宮內府掌禮處長張允愷、武官長張海鵬、偽侍衛官長工藤忠、偽尚書府大臣袁金凱等人的陪同下離開臨時行宮,開赴松花江邊。
在轟轟作響的皇禮炮聲中,溥儀先上御召艇,再登御召艦。這艘名為“定邊”號的御召艦於10時45分起錨,由“濟民”號先導、“恩民”號供奉,各艦間隔百餘米,向舉行儀式的江面航去。當檣頭上高高飄起皇帝旗的御召艦在指定位置拋錨後,接受檢閱的艦隻排成兩列縱隊,一一透過御召艦,右列為“親仁”號、“順天”號、“養民”號、“大同”號、“利民”號、“普民”號;左列為“利綏”號、“利濟”號、“江平”號、“江清”號、“江通”號和“惠民”號。各艦透過御召艦時,均按照《海軍禮節令》第七十一條款的規定向溥儀致最敬禮,而溥儀也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舉手還禮。
11時20分左右,溥儀將參加觀艦式的頭面人物都集中到御召艦的甲板上,並向列位宣讀了一篇“敕語”:“朕自登極首次舉行觀艦式,親閱之下,軍容嚴整,朕實嘉之。惟帝國海軍建日尚淺,堅銳未充,而防共、戍邊,任重道遠,爾等將士宜思及此,勉哉奮進,善矣睦鄰,同心戮力,股肱盡責,以不負朕之重生。”偽軍政部大臣於琛澄隨即按部就班地表示,一定“奉公盡職,不負聖望”。這套過場之後,溥儀又在艦上“賜餐”,“大典觀艦式”就在這觥籌交錯中得以收場。
結語
中國近代海軍的閱兵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從《北洋海軍章程》出現的那一刻起,中國海軍的軍規和訓練便日漸制度化,歷次操閱也能給參觀者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然而,外表的光鮮無法掩蓋其內部的頹喪,在李鴻章首次檢閱北洋水師短短10年之後,這支曾經不可一世的艦隊就在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大戰中偃旗息鼓了。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不但沒有走上富強之路,反而又陷入了連年的戰火之中。從北洋政府時期到抗戰爆發前夕,中國海軍的校閱規模一次比一次小,校閱的地點也從汪洋大海轉入了江河湖泊。抗戰爆發後,由於各艦隊調動頻繁,中國海軍的各種校閱活動遂全部停止。中國近代海軍的閱兵史也在這裡畫上了一個無奈的“休止符”。('E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