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四章

《華胥拾遺》最快更新 [aishu55.cc]

韓嘉彥獨自一人在韓府練蕉院內度過了除夕夜,聚精會神溫書備考,兩耳不聞窗外事。長兄並沒有請她加入府內的守歲宴,但也派人送了吃食和屠蘇酒來。韓嘉彥獨飲屠蘇,微醺中倒覺頗有意趣。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祐六年在一片爆竹聲中到來。這剛跨過年頭,元月初三,朝廷正式釋出敕令,命翰林學士兼侍讀範百祿權知貢舉,天章閣侍制、吏部侍郎兼侍讀顧臨,國子司業兼侍講孔武仲同權知貢舉。

即日知舉官入院,貢院落鎖以禁軍把守,大比進入第一階段——出題。

這段時間,韓嘉彥反倒沒有閉門溫書,出了幾趟門,專程去楊樓、潘樓、狀元樓等茶肆、酒樓、勾欄瓦舍,坐個半日,聽一聽匯聚在場內的舉子們討論可能出的試題,以開闊思想,更好地做預備。

她頗有收穫,尤其是在初七那一日,她於楊樓遇見了一位慷慨陳詞的書生,名喚宗澤,字汝霖,長她幾歲,亦是今次即將應試的舉子。他對西夏、遼國邊事頗有見地,於眾多學子面前痛陳軍事時弊,並推測今次考題可能與邊事有關。

韓嘉彥頗為贊同他的想法,但心中有些擔憂,因他的觀點涉及到了新政革新中最敏感的整頓吏治,如若在考試時不把握好分寸,可能反倒會引發考官不滿而落第。

不過韓嘉彥也並未與他接觸,只遠遠觀望。

十二日,出題已畢。禮部張榜,將正式的引試時間定在正月廿一日。在此期間,是舉子們最後的備考階段。

正月十五上元,汴京城熱鬧非凡,通宵達旦地狂歡,韓府人也大多出門去,到街道上看花燈、賞百戲,品嚐美食。但一切都與韓嘉彥無關,她一人留在安安靜靜的練蕉院內,足不出戶,做最後的備考。只有無父無母亦無家可歸的雁秋依舊陪著她,不吵不鬧。

正月二十,考試前一夜,韓嘉彥最後查驗自己的文房四寶與紙張無礙。長兄韓忠彥當晚來見了她,與她簡單談了幾句,說了些鼓勵的話。他最後道:

“放平心態,中與不中,皆無大礙。大不了三年後再考,你還年輕。”

韓嘉彥笑了,拱手道:“多謝兄長寬慰。嘉彥定會全力以赴,不辜負兄長一片苦心。”

韓忠彥臨走時深深看她一眼,微不可聞地嘆息了一聲。

翌日。引試第一門詩賦進士初試開考。

神宗熙寧變法時,王安石廢詩賦進士,只以經義取士,本意是想獲得更多務實的人才,因為王安石認為詩賦於政事無用。彼時身為新法反對者的司馬光,反倒與他有著類似的見解。不過司馬光認為取士當先重德行,文學次之。文學之中經義為先,詩賦次之。

熙寧前,舉子皆考詩賦,學問範圍極廣,因為詩賦命題雜出於六經、諸子、歷代史記。從命題角度來說,也較難重複。經義之題出於所治一經,一經之中可為題者,舉子皆能類集。裒括其類,豫為義說,左右逢之。因而廢詩賦後才十餘年,數榜之間,所在命題,往往相犯。

進入元祐年間,為革除這一弊病,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分立經義、詩賦兩科,使天下之士性各盡其方,技各盡其能,器各致其用。

詩賦進士與專經進士,此二者的考試範圍不同。

凡詩賦進士,於《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二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時務策一般是殿試的內容了。

凡專經進士,於《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兩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次試本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論策如詩賦科。

兩科評定成績的標準為:專經者用經義定取捨,兼詩賦者以詩賦為去留,其名次高下,則於策論參之。

按照最初設想,詩賦、經義平分秋色,各佔一半名額;不過事態發展超出估計。自從詩賦科再開,舉子們一窩蜂全選了詩賦。而專經者十無二三。太學生員總二千一百餘人,不兼詩賦者才八十二人。

原因很簡單,詩賦、專經本身取士難度大略相當,重開詩賦意味著朝堂政治走向偏於舊黨,應詩賦,便是順勢之為,至少不會讓考官覺得應試者是個刺頭,有利於取士。

韓嘉彥自不會去做那個刺頭,她也兼詩賦科。第一日詩賦進士初試,考的便是經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一共四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