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那麼久,王崢你變了沒有?《藝術人生·理想2005》與其說是在挑戰各個主持人的人生和職業底限,不如說是在考量自身的承受底限。這個永遠需要直覺來觸控的底限讓王崢對所有的《藝術人生》嘉賓的年齡保持一種莫名的焦慮。像極了一個人的成長,當你懂得什麼是〃大智慧〃的時候,往往是在塵埃落定之後。當喧譁的中國電視潮水般被推搡著湧向〃娛樂〃彼岸的時刻,王崢的這句〃不停重複的肺腑之言〃分明是在求證,白巖松、崔永元兩個師兄在《藝術人生》的表達與坦承,無疑給王崢的求證打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對勾,她的同行者們以《藝術人生》嘉賓的身份與其共同促成了〃找誰說?說什麼?怎樣說?〃這個與時代與個人密切相關的電視命題的追尋。
〃《藝術人生·理想2005》就是讓主持人說人話。他們表達的時候是普通人,他們說內心最強烈的話。〃王崢的〃人文情結〃是與生俱來的,她坦言:〃我來自皇天后土的陝西,'使命感'似乎是骨子裡的東西。我一直覺得,使命感才會給人最深刻的滿足和幸福,讀大學時我是文學女青年,至今也丟不掉知識分子的'使命感'。我關注人的命運,尤其是普通人的成敗得失。〃當今天的東西方電視人在《藝術人生》開始表達的時候,王崢的〃使命感〃已伴隨《藝術人生》走過了六年,這六年是中國以日益具有經濟實力的大國形象崛起於世界的六年,這六年是中國收穫改革開放成果的六年,但經濟列車高速行進的同時卻碾出了一個經濟與文化、社會與情感、整體和個人之間的巨大斷裂帶。當電視越來越成為主導我們生活的力量,中國電視界的知識分子的聲音雖然微弱,但卻是如此及時地呼應了中國社會對歷史程序的反思和對生命個體價值的尊重。曾經艱難,勇於挑戰,痛苦堅守,不懼傷痛,《藝術人生》成為王崢關照〃多元文化和豐富人性〃的超大倍〃望遠鏡〃:人是應該關注內心的,回首來時路,多些內省,生活才會更豐富通徹。想起璩美鳳和萊溫斯基,同樣是兩個緋聞女主角,但萊溫斯基寫出的自述,比璩美鳳的好多了。萊溫斯基以西方人的理智剖析自己怎麼成長、經受到的磨難非議、隨之而來的心靈變化,在書裡都展現無遺。她的文字,透露出西方人對生命的感受力和真正的熱愛。如果說〃使命感〃是王崢的性格使然,西方的人文思想浸潤了王崢的整個大學時代,今天的王崢是以更理性的〃Be myself〃繼續著自己的職業理想。
正如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1986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完成的《交流的無奈》成為傳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並因此在2000年獲全美傳播學會獎。】所言,〃交流〃是盤根錯節的思想文化問題,他把時代的種種自我衝突編進了自己的程式碼之中。弄清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答案,以便解決我與他,私密與公共,內心思想與外在詞語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
白巖鬆開始表達,崔永元開始表達。
中國電視所能承載的意義與價值在表達與交流之中逐漸明晰。
王崢開始表達: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開始表達(4)
中國的文藝很容易成為政治的附庸,在當代又容易成為金錢的砝碼,所以,內地好的電影和歌曲經常是不關乎人性的,甚至於連好的情歌都很難得,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東西可以留給下一代人。我們呼籲更多有文化積累的,更多經過民族文化洗禮和西方文明浸染的知識分子進入演藝界,給我們好的情歌,給我們更多對社會的批判,給我們更多對現世的觀察。而媒介的價值就在於有倡導和反對的能力,因此,作為央視的節目,弘揚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發揮央視國家電視臺的影響成為我們的選擇,這樣的做法給予了《藝術人生》極大的聲譽。
張頤武:把個體生命還原成真正的原質
〃我覺得《藝術人生》偉大之處,就是把個體生命還原成真正的原質。〃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張頤武用〃偉大〃兩個字評價《藝術人生》的價值。他認為〃中國人不善於表達〃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經歷了近代百年中國的命運多舛和文革磨難,中國人就像永遠在一個狀似〃氣球〃的套子中去說話,滔滔不絕,官話和套話奔湧而出,但真正屬於個人的表達幾乎沒有。我們不像西方人特別善於表達個人的內心,中國人是無法講出來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在過去框架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為國家,為社會,都是相同的一套,但是每個生命不可重複之處在哪兒?這個沒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