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月22日《藝術人生》誕生到2006年12月22日《藝術人生》整整6歲,翻閱各類媒體關於《藝術人生》的眾多報道,製片人王崢的聲音似乎反覆重申著《藝術人生》欄目的定位,但王崢的話卻很少成為報道的焦點。

與《藝術人生》〃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的欄目定位語相比,〃把節目做成節日〃是《藝術人生》的一個策劃人在節目開播之際提出來的,如果說前兩句口號代表了《藝術人生》的典雅氣質,後者則代表了《藝術人生》的新銳風格。這種矛盾像極了製片人王崢的外貌:滿頭中規中矩的黑髮,耳邊的兩綹卻染成了紅色。這種矛盾也承繼於製片人王崢的藝術感覺:既可以為陝北民歌〃想你想得手腕腕酸〃淚流滿面,又可以在莎拉布萊曼的歌聲中整夜無眠。

在傳統和新銳之間生存的《藝術人生》,開播以來其方向的左右微調卻遭遇了頗具意味的回饋。從2001年嘗試在《藝術人生·英達》中加進娛樂元素被稱為有〃媚俗傾向〃,到2005以後因為播出的節目以老藝術家為主而受到捕風捉影的歪曲,生存在公眾視野裡的《藝術人生》顯然被快速閃回的時代〃撞〃了一下腰。但它先天具有的先鋒元素同樣為它在娛樂時代的艱難生存打下了〃預防針〃。

王崢:這是一個不太令人滿意的娛樂界,精神的魅力在娛樂界幾乎將近蕩然無存,時尚消解了太多的精神危機,一切情感演變為廉價的消費品。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太少的聲音在質疑,藝人們乃至媒介中人在努力適應著非此即彼的克隆欄目。電視文藝界曾經在文藝界舉足輕重,而文藝界演化為娛樂界之後,電視文藝界的形象便模糊了。精神的導引不是政治的說教,不是淺薄的搞笑,更不是讓偽流行藝術充斥舞臺,電視媒介應該有這樣的責任去影響娛樂界。這是王崢在2004年的發言。

就在同一年,一本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發行、只有200多個頁碼的樸素譯本《娛樂至死》成為暢銷書,並榮獲2004年度中華傳媒圖書大獎。

他們各自的闡述不約而同地有著相同的核心,那就是對〃娛樂〃持有的態度。

〃'娛樂'的泛化乃至深入人心。〃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1931…2003)紐約大學媒體生態學的首創者。波茲曼共出版過20餘部著作,其中代表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對當下大眾文化娛樂化有著深刻的預見和尖銳的批評:〃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週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

王崢:《藝術人生》應該是我們的誠意作品。從事電視文藝的人可能更在意形式或者娛樂性,但是我們想獨闢蹊徑,像臺灣林懷民領導的舞蹈團體〃雲門舞集〃一樣,在節目中傳達社會的良知,傳播智慧的思想,不諂媚政治,不諂媚大眾,這就是《藝術人生》的基本綱領。《藝術人生》要求策劃和編導的門檻很高,策劃精通文史哲,編導有著對於尋常百姓的悲憫之心,在演藝明星和他們的作品中尋找文化的光輝。所以,我經常比喻《藝術人生》是將藥丸裝在可樂的易拉罐中,時常換換包裝,但是裡面的藥丸是強身健體的。《藝術人生》不是製作新鮮的形式,而是內容為王,所以,《藝術人生》不是短命的娛樂節目,而是社會的〃公器〃,會始終如一陪伴社會發展。

〃用文化引導娛樂〃是《藝術人生》的終極目標。在娛樂節目的狂潮中,堅持下去,看看這條路能走多遠。

以人為本

他們留下的是關於〃自己〃的一段心靈史

2000-2006《藝術人生》:共錄製320多期節目,近400位嘉賓在此亮相。

。。

第一章 開始表達(8)

他們留下的是關於〃自己〃的一段心靈史,而不是一個個模糊的背影。

CCTV《藝術人生》於2000年12月22日開播。當時的《藝術人生》就像一個具有親和力的歌友會,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屬於觀眾的傾訴和提問,這時的《藝術人生》對觀眾的最大吸引力是滿足了一些觀眾見到明星的願望。節目培養了一批鐵桿觀眾。代表節目《羅大佑》。

2001年7月13日,欄目由30分鐘改版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