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演。在沒有涉足電影音樂創作領域之前,在西安戲曲研究院工作的趙季平是個默默無聞的人,陳凱歌到陝西拍《黃土地》邀請他創作主題音樂,40多歲的趙季平才一舉成名,被譽為〃用音樂製造神話的人〃。更令王崢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用音樂製造神話的人〃使用的音響裝置卻是極為一般的水準。

王崢:我很直接地問他為什麼不置辦一套頂尖的音樂裝備?趙季平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好音樂都在我腦子裡。然後我又很直接地問他怎麼樣才能成功,而且快速成功?趙季平大師就告訴了我四個字:積累,寬容。幾乎身邊所有給我支招的人都告訴我成功要靠捷徑,靠關係,趙季平的回答卻是如此卓然不同,〃積累,寬容〃這四個字彷彿是對我思想的洗禮,真的讓我受益終生。

故鄉西安好像一個冥冥之中的指引,以它的雍容和厚重安撫在藝術門前侷促徘徊的王崢,並給予了她富有價值的忠告:藝術的典雅氣度帶來的是精神的極度愉悅,真正的藝術只與靈魂相通。人類的各種大快樂,都是有許多障礙的,這倒不是在零星享受方面,而是在整個生活方式上,這種生活方式要把人類最稀有的感覺變成習慣性的東西,並加以概括、總結,用來豐富人生的經驗,給人類創造一種戲劇性的生活。趙季平的大家風範是由超越了物質層面的元素凝聚而成,這使得王崢再次重新審視自己對藝術和人生態度的時候,敏銳地發現了自己領導的節目團隊最需要彌補的不只是冰冷的創作技巧,而是用心去積累飽含激情和真誠的人生藝術。

就在趙季平簡樸的家裡,年輕的王崢坐在簡陋的沙發裡,從趙季平那套非專業級別的音響中,聆聽了趙季平創作的大段〃秦頌〃音樂。〃秦頌〃給予了她震撼般的啟蒙:那種異常親近而又非常遙遠的天籟之音引領她重返靈魂的棲息地……西安,那個讓她終生固守著〃文以載道〃理念的千年古都。

王崢:一次我和臺灣女作家席慕容交流,她說剛開始寫詩的時候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血管裡奔流著蒙古人的血液,寫完之後卻發現蒙古人的魂靈分明附著到了她的每一個文字中。趙季平的〃秦頌〃讓我從金戈鐵馬的旋律之中看到了原本的〃自己〃,就像〃總試圖從幾個小小的音符中說透中國上下五千年一樣〃的張藝謀們一樣,陝西人特別較真,老愛把所有的東西都和〃文化〃牽扯起來,這使得我對所有充滿 〃歷史感和文化感〃的東西具備了天然的親近感。

〃國企大院〃裡的孩子王崢:我小時候的玩具就是儀器儀表

就像杜拉斯比喻一個印度女人和印度的關係〃她只能生活在那裡,她靠那個地方生活,她靠印度、加爾各答每天分泌出來的絕望生活,同樣,她也因此而死,她死就像被印度毒死〃。一個人被一個地域的神秘氣息緩緩浸潤,生生醞釀,這種力量無聲無息,卻又驚心動魄。生於老城牆附近的一處〃國企大院〃裡,童年王崢得以見識〃各色文化〃;長在被千古辭章浸淫過的〃大雁塔〃腳下,少女王崢練得〃一手好文章〃。西安,這個從來不需要新增任何修飾成分就隆重無比的地點,將源自漢唐時代的〃長安習氣〃毫無保留地賦予了出生在這裡的王崢,那就是自然而隆重地將一切都可以演繹成〃文化〃的本能和本領。

第三章 思想拔節之苦(3)

王崢:我在西安某石油技術總廠長大,它是屬於原國家石油部的大型國有企業。職工來自於天南海北,我身邊有東北人、上海人、江蘇人,我爸是河北人,我媽是大連人,我們家鄰居是上海人,對面可能就是四川人,那是各種文化交融的一個大院。有人把它叫做〃語言島〃,就是說在陝西文化圈裡面像一個孤島一樣。上次看王小帥電影作品《青紅》的時候,也是一個大院,看了以後挺親切的。因為那裡也有大院,那個廠等於是上海人遷過去的,保留著上海文化、上海方言等等,他們的最大夢想就是返回上海。我就是在這個語言環境和生活環境中長大。

仰仗一座城市的底氣去洞悉生命秘密的王崢註定不會像同時代的王小帥、張楊們那樣以〃憤青式〃的反思去了斷與〃那座城市〃的情分,而是以感性的溫存去觸控〃那裡〃,以理性的語調重申〃那裡〃對於自己和家族的重要價值。

孤島一般的〃大院〃總是王崢回憶的起點,也是她開始無意識地觀察世界的視窗。回憶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一份屬於自己的財富,常常可以翻出來獨自回味,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與人共享。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關於那些〃部隊大院中的孩子們〃伴隨著〃文革〃年代成長的童年,而賈樟柯的《站臺》是關於歷史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