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在一條小街上,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想招攬最多的客人。

第一個裁縫掛出一塊大牌子,上寫: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

第二個裁縫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啊,於是做了一塊更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想了想,難道我還能寫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掛出去,結果這條街上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

第三個裁縫的牌子寫的是什麼?上面寫道: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也就是說,他把視線收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於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還不是。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詩聖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們不會感到杜甫是在說大話,而是會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熾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繫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這樣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志向,不難看到孔子和《論語》的影響。

讀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嗎?

其實孔夫子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最大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儘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貪小便宜。孔夫子認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麼,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呢?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