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位於中國的東方,是一個四面臨海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周圍無數的小島嶼。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與中國隔著茫茫大洋相望。還在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中國的東漢王朝有往來)。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到了公元4世紀(約在中國的兩晉時期),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後來天皇的祖先。日本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但日本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中國東周時期)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曆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較深,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中國的江浙一帶因屬古吳國,簡稱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日本人接受了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中國的《漢書》、《後漢書》記載,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明朝時搔擾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因為來自日本,因而被稱作“倭寇”。公元五世紀(中國南朝時期),日本統一,國名定為“大和”,日本的民族因而稱作“和”族。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來歷。中國唐朝時期,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昇起的地方”,後來一直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中國的《新唐書&;#8226;日本傳》中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倭國“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古代漢語中,日本又被稱為“扶桑”、“東瀛”。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驚濤萬里(四)
日本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曾幾何時,日本一直以中國為師,十三批遣唐使的到來,日本從中國學去了多少古代文明。可是隨著近代科技發展,西方文化東來,大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與惰弱表現讓當時國力遠不如中國而向來敬仰中華文明的日本人開始警醒。當第一次鴉片戰爭十多年後的1853年,一個叫佩裡的美國將軍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日本東京灣附近的橫須賀港要求開港通商時,日本國內對開國與開戰雖然也有過激烈的討論,但日本人還是以務實的精神、歡迎的態度答應了佩裡的通商要求。隨著與美國第一個不平等通商條約的簽訂,西方列強英、法、德、俄也都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在與西方各國的貿易過程中,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往國外,日本幕府時代的黑暗統治越來越受到舉國反思,終於在1868年,日本武士推翻了延續600多年的幕府統治,新興勢力擁戴只有十四歲的明治天皇實行新政,即明治維新,全面放棄以中國為師的傳統思想,徹底轉向向西方學習的新潮理想。很有意思的是,當時日本的明治天皇與大清帝國的同治帝其實年齡相仿,而且同治沖齡登位,比明治天皇做皇帝的資歷要早,沒有想到的是,當時兩個幾乎同齡的皇帝卻把各自統治的國家帶往了不同的方向,同治皇帝甚至還在這些幼童到美國後不久便英年早逝了。更沒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後的中日甲午戰爭中,雄起的日本竟然將他的中國老師打得大敗,在這批幼童的學弟中,有一位比他們晚一年順著同一條道赴美的吳應科,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因立有戰功受到清政府的獎賞,他不僅沒有視作榮耀,反而將勳章、軍階章憤怒地扔進了黃海的怒濤,還是他們的學弟,晚於他們三年的第四期赴美幼童梁誠,在中日甲午之戰後,陪著李鴻章簽訂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又有誰能想到,二十世紀的那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會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長驅直入,東北掠奪,南京屠城;當然,那時候也不會有人想到,即使在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日本人用另一種形式向中國人展示它的進步與國格,日本的家電、汽車又成了中國人消費的時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