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接了,他必須完成,完成了,他的工作也是整個鐵路工程的一部分,對我們也沒有壞處,沒有完成的話,他作為當前鐵路專業出身的大清國唯一鐵路工程師都不行,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李鴻章不得不繼續信任我們。”

喀克斯找到詹天佑,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詹天佑沒有立即表態,他向喀克斯詢問了喀克斯和日本、德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已猜出這些人不一定是技術和水平不行,主要問題出在機械地受到原來設計方案的制約,沒有認真調查分析當地的地質與河床情況,希望急功近利,不想把事情做實。於是答應喀克斯,自己試試看。

喀克斯非常高興地說:“詹工程師,我覺得你是行的。”

詹天佑帶著兩個年輕的技術工人,拿上測量儀,到實地進行測量,看到灤河水從上游奔騰而下,激流澎湃,甚至那些打樁的殘痕還留在河邊。他順著一個陡岸,下到河邊,用手在水中碰了一下,發現混濁的河水寒涼得有些刺骨,又用手撈了一把河沙,仔細地看了好久,感到這個讓外國工程師望而卻步的工程其實比他想象的要艱難得多。他重新回到高地,瞭望四周的群山,對身邊兩位助手說:“怎麼辦?鬼佬都幹不了,咱們還幹不幹?”

甲學員說:“詹工程師,您是咱們大清國在這裡的唯一一個工程師,怕什麼,這是咱們的國家,他們幹不了不就是怕吃苦嗎?你可不能不幹,一定要幹,讓那些龜孫子看到咱們大清國也是有能人的。”

乙學員說:“是啊,詹工程師,他們不幹,咱們幹!實在沒辦法,鐵路確實是個好東西,但咱們國家沒有人才,李鴻章大人才不得不用他們。”

詹天佑對他們點點頭說:“所以,你們要好好學,將來咱們身上的擔子還重著呢。這回咱們就幹啦,好好幹一回給他們看,也讓李鴻章大人看到咱們自己也行,好不好?”

兩個學員高興地說:“好!”

詹天佑帶著兩個學員沿著灤河河岸向上向下各行三公里,將每一個可能的地方都進行了現場分析和測量,同時,還租了一條小船從上游溯江而上,但行到激流處,船實在上行不了,他們這才折返。詹天佑欣賞著灤河兩岸的風景,一會兒看著昌黎這邊,一會兒望著灤州這邊,對兩個學員說:“要是喀克斯接手這個工程時,看到這裡這麼水激灘險,他肯定不會接手的。”

甲學員說:“詹工程師,你覺得怎麼樣?你能行嗎?”

乙學員說:“你說的什麼屁話,詹工程師能不行嗎?”

詹天佑看著他們,笑了笑說:“修鐵路工程講科學,行還是不行,不是想行就行的,否則的話那些鬼佬也不會不幹呀。這個工程肯定有難度,所以,我們還要回去分析有關資料,再作出行或不行的決定。”

詹天佑仔細研究了喀克斯和日本、德國工程師採用過的施工方案,著重研究了他們的打樁方法,對測量的水流、河床、河岸、泥沙、地勢資料進行了分析,重新確定了適合造橋的橋址,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方案報到金達那裡,金達認真分析了好久。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金達很快看出了詹天佑提供的方案的可行性,握住詹天佑說:“詹工程師,你們大清國有句古話,說: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你確是一個很優秀的工程師。從你制訂的這個修橋方案看,應該是可行的。現在關鍵看施工,希望你一定認真組織好施工。你如果把這座橋建好了,就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啊。”

詹天佑說:“哪裡哪裡,現在是你在幫大清國做事,是我應該感謝你才是啊。”

方案一透過,詹天佑作為灤河大橋的設計師,又是施工員,他深知灤河大橋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在於能否克服激流的河水衝擊,順利打樁,把橋墩建起來,外國工程師之所以失敗,最主要也都是敗在打樁過程中,他除了研究國外橋樑建築技術外,還專門去了一趟河北趙縣,研究了趙州橋的建造技術,又去了一趟盧溝橋,對盧溝橋的石橋建造技巧進行了分析,他從書箱裡找出北宋匠人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和明末清初學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書,這些書都是他在黃埔廣東實學館任教習時有意收集的,現在終於排上用場了。他將東西方建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採用氣壓沉箱法建造橋樁基礎。這種技術當時在國內還無人採用,詹天佑設計一個有頂無底的箱形結構(即沉箱工作室),在頂蓋上裝上氣閘,便於人員、材料、沙土進出工作室,同時保持工作室的固定氣壓。施工時,將箱形結構沉入河床指定的位置,藉助輸入工作室的壓縮空氣,以阻止河水和泥沙的滲入,便於工人在室內挖泥,使沉箱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