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8章 實力倒轉

組織力很重要,這是上下的共識。但往往由於所在的上下位置不同,不同人解讀的優先度不同。 衛刁民對組織力的解讀不是自上對下俯視時的“聽話”,而是自下而上要求各部門各個人員的積極思考和行動對接。 故,衛鏗的“組織力”更傾向於用在計劃準備階段。而不只是壓軸在計劃進行時每個人非凡的服從性上。 秉持著上述精神, 潘多拉歷151年時,統伐區的軍事體系,一直是朝著消除一些不確定性的方向做準備。 制度改革上已經深入到:團級指揮中心,要為“任何一場十人以下級的傷亡”擔責承受處分的程度。死人可是了不得的大事!這也是完成戰鬥任務中,必須要控制的指標。 至於如何降低傷亡到個位數,乃至零。 1:最內層保護,所有的人都被鋼包住:部隊成員不是待在裝甲車中,就是要穿著殖裝裝甲。就連維修戰車履帶,換髮動機,都得穿著裝甲。 2:在中距建立篩網,減少與敵人作戰力量突然遭遇的情況。具體操作:部署大量警戒戰貓(五公斤以下)在作戰隊伍的三公里範圍,同時每個排級力量,都要有專門的機械獸班組,保持十五隻以上的突刺戰貓(二十公斤級)進行搜查。 3:在長遠距離上掌握察打主動權。為此要確保戰場資訊通暢,再據此透過機械化的運動優勢避開敵人主動進攻,同時建立強大的火力投送力量。 152年一月,統伐軍舉行演習作戰,在北線區域建立的五百多個戰地飛場上,一架架載重五百公斤的轟炸機正在機場上排列,這種排列起飛對地勤要求非常高。 而且這次演習還處在一場大戰役中,飛機的起飛,時刻要服從分鐘尺度上的戰役排程指揮。 為此所有機場塔臺的碳基通訊站都有三套備份。 同時安2的構型也不適合空中作戰,統伐區現在新裝備的是參考雅克6設計的戰機。這是一種懸臂式低單翼全木結構輕型轟炸機。 大搞轟炸機,而不是囤彈道導彈,是出於成本和現實考慮。 那樣幾十輛原木車子對敵人齊射的場面,衛老爺確實也想要。 可就算現在相關生物導引的彈頭科技已經發展起來,一百公里外的大型飛彈部署的難點還是卡在了載具體系上。 絕命位面大型運載車輛的傳動結構,讓衛老爺看了資料後,直接塞到二十年長期發展計劃中。那玩意要是以現在的技術造,傾工廠之力,可能都做不來上千個部件中的一個。 所以趁著當下洛奇亞能掌握制空權,用飛機載著雲爆彈,不香嘛? 雲爆彈衛老爺已經搞出來了,而且還是二代雲爆彈,拋灑和起爆一個彈頭就能完成:第一爆,拋灑烷烴,第二次點火。 這玩意以絕命位面傳來技術資料為基礎,又由衛鏗在系統的輔助下,細化一下工藝,就搞出來了。雲爆彈的技術含量是在設計上,比如兩次點火間隔時間,以及引線的穩定度。 這比發動機電火花那種要重複使用的東西的技術難度要低多了。 ~ 在機場上,進行第一波試驗的是有衛鏗領隊的隊伍。 轟炸機攜帶的是一枚四百公斤重的滑翔翼炸彈,戰鬥部二百公斤,內部裝藥是烷烴燃料,控制滑翔翼展開的是生物肌肉結構。這是本土科技成功應用的典範,大大的降低了制導巡航的成本。 現在這架飛機,航行了兩百公里後,在戰區五十公里外投擲了這枚炸彈,而炸彈下落時迅速的展開了摺疊翅,前後兩對翅膀構成了一個菱形。 地面上的衛鏗頭戴殖裝資訊頭盔,準確的感應到了這枚炸彈的狀態。 彷彿自己就代入了這個彈頭一樣,用武俠的話‘人馬合一,人劍合一’這叫做‘人彈合一’——呃,艾特一下“神風”。 此時正在滑翔下落的飛彈中,其鋼殼內的生物力場,完成了資訊對接,代替神經元連結了彈體各個部分。 衛鏗根據這個炸彈上鳥類組織的平衡感知系統,瞭解了其姿態,且根據其蜻蜓視覺系統,看到了大地。 衛鏗深呼了一口氣,進行了遙控, 這枚彈頭精準的落在了衛鏗偵查個體前方的十五公里處,閃爍間擴散出了白色衝擊波(這是水汽凝結出的雲華),以及那赤紅的火雲。 十分鐘後,前方的觀察員抵達現場,確定炸點中心距離標記中心誤差不過三米,而爆炸對磚瓦建築毀滅力的殺傷範圍達到了一百米。而藏在三米地道內的實驗種,被直接震死。 接下來將繼續試驗,這種遠距離、即時的打擊對動態叢集的殺傷效果。 ~ 這種資訊化模式是在效仿二十一世紀俄式低成本作戰體系。 第三次資訊革命後,相對於美國出動的比“等重黃金還貴”轟炸機,投擲的流線外形的低阻彈頭(流線外殼的加工成本是很高的,是要上數控車床的。) 俄國人在用裝甲車和機槍佔領高地,壓制周邊放空火力後,讓直升機吊著高阻炸彈懸吊在敵上方投擲!(高阻炸彈是鋼桶焊接工藝,資訊化戰爭前動輒地毯式轟炸,就能看出這類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