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在無拘束田園生活心境的真切寫照。在回顧這段至今銘記時隔四十來年的故事時,餘啟明講述時仍是一副神往的樣子,他細昧的雙眼茫然地望著手中的石印長時間的無語,看得出:他的心,那顆猶如少年時那樣嚮往自由、美好憧憬的心,仍在紛飛著,尋覓著他一生想往的生活……應驗著舊時的老話:江山易改,(人的)秉性難移。
劉曉神情專注且興趣十足地聽著,並不時地問些舊時京城裡的事情,他最感興趣的是四城舊時的市景市貌,聽者與說者用口頭語言、用肢體語言,進行著內心的交流,人最暢快的聊天說事,則是聽者要心有靈犀,一點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七十一
餘啟明待劉曉從辦公室離開,重又拿起劉曉的文稿一字一字認認真真地讀著:“
中國氣派的盆景與盆景的“中國氣派”
目前中國盆景界有“親日”和刮“颱風”的創作傾向。”即一味地模仿日本、臺灣地區的盆景創作技法,而怱略了本土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流行樹樁的過度攀扎、造型扭曲的作法,影響著中國盆景藝術特色,技藝的傳承與藝術創新。少有創作體現個性化、風格化、體現民族文化內涵,具有“中國氣派”的盆景作品。
何謂中國氣派的盆景,我以為凡體現出中國民族文化基因即本原文化與本原哲學內涵的,凡是從作品中可以品評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美感的原創性中國盆景皆可稱之。而盆景的“中國氣派”,將涉及到文化理念、藝術理論、美學思想及創作技藝等多方面的內容。
盆景藝術在華夏大地歷經千餘年的傳承,創造了中國盆景的藝術性特質,即區別世界其它地域特別是歐美地區的盆景形式與內涵。傳統視覺藝術的中國盆景,其創作手法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門類一樣,屬於東方的、中國的寫意性體系。同樣強調“氣韻”,講作品體現創作者個人對自然對人文精神超越功利性體悟的文化理念,以作品表現“意境美”,表現出詩情畫意為藝術的最高藝術境界,創作技法追求功夫的極致和作品的個性與地域風格與流派。並以這種特點不斷地培養和教育中國人對盆景的獨特的審美與欣賞習慣。
中國人視盆景為詩化的自然,追求作品的完美,並透過盆景創作中各藝術元素間的相互關聯,相互照應創造合諧的技藝,體現著中國哲學的核心內容:“和”的精神。歷來受各時期文人騷客、官僚商賈追捧為時尚之物的盆景,往往透過作品中的樹樁、山石、配件、盆缽包括題名以言志寄情,表現個人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受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家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表現為中國文人的或出世或隱逸的宿命處世哲學,於是寄情於自然界山水間,這種視盆景為自然象徵的傳統審美觀念,造就了中國人的盆景藝術審美情趣。
寫意性的藝術創作,作者在對創作物件的審美感興過程中產生的“意象”,創造了盆景造景的人格化藝術手法。盆中的一木一石一配件一題名無一不表達著創作者的心聲和藝術的追求。以梅、蘭、竹、菊喻君子的風範與人格象徵;以仿中國繪畫大寫意“文人畫”筆意的“文人樹”盆景以挺拔、清秀樹幹和凌厲的跌技的形象比喻文人的性格與思想境界……這種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理念在中國盆景的創作中被髮揮得淋漓盡致。東方的寫意體系的散點透視原理,以高度概括和凝練的技法,將作者曾熟視的或臆想的美景佳境重現於盆缽之中。為中國盆景創作提供了極大的創作空間和寄景抒情的藝術手段。
觀原創性的中國盆景會發現,各藝術流派無一不表現出明顯的追求技法極致的特徵。從特點蒼勁、豪放的嶺南派;“六臺三託一頂”格式化的蘇派;以“一寸三彎”紮成“雲片”極富裝飾性的揚派;彎成“對拐”、“方拐”、“老婦梳妝”狀造型的川派;趨於自然溶北方盆景“雄、奇”和南方盆景“秀、美”於一體的海派等等無一不窮盡技法去創作奇觀,大有一股技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也因此實現了中國盆景創作的精緻、細膩追求完美並注重灌飾性的藝術傾向。並構建了中國盆景藝術強調自然美、整體美、藝術美、意境美的審美標準。
觀盆景作品僅從創意,表現形式,創作技法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藝術特徵,即可分辨出盆景的“中國氣派”。其實就是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基因影響作用下的盆中造景,表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與張力,一種超越功利性的對自然、對人文的求索精神,即透過作品表現出個人與造景之間,實際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與位置;個人性格表現與人文精神追求的隱喻;個人創作技法的別緻與風格的追求等等。這特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