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寬大道袍,長鬚白髮,仙風道骨的老道盤坐於寶塔之前一處八卦法臺上,兩名一男一女的童子一捧寶劍,一持浮塵,伺立左右。
四名金甲神將押著王宗超降下後,就收回寶傘,一起來到老道,躬身唱諾。老道也不起身,只是微微頷首。隨後四名金甲神將一起化為流光不見,只是王宗超目光敏銳,足以看清那四名金甲神將其實是化為四道符籙,飛回老道身上。
此情此景,無疑是仙家神君,道德真人才能有的排場。如果是普通武林中人,哪怕頗具膽色,經過一番折騰後也早已如《水滸傳》中李逵一樣俯身下拜,磕頭如搗蒜了。
“憑著四道符籙寄託神力,數百里之外攝人飛天而來,這種手段無疑已達中品請神,但估計未到上品,否則也不用事先諸多佈置準備。”但這些做派對於王宗超而言完全是浮雲,反而讓他對於對方的實力有了一個初步估計。
第二百九十九章 百劍觀音
眼前松風坦蕩、月華滿山,一片仙家妙境!四野四顧無人,只有一鬚髮如雪,卻面容紅潤,全無老態的老道靜坐於寶塔之下,左右童子伺立,煙靄裊繞,飄然如神仙中人,彷彿時刻都會駕雲而去一般。
王宗超走過一座小橋,沿著一條約有百級筆直臺階朝山上寶塔走去,步伐不急不緩,就如最平常的登山遠遊,並未為眼前景象所動。
山風徐來,令燃自四尊銅鼎之內四柱煙靄為之搖曳,露出貼於塔門兩側的一副對聯,吸引了王宗超的注意力。
心致幽靜離妄夢
念化虛無存鬼神
“喔,這上聯倒是道出了進階中品請神的關竅,想當年我進階中品那一刻,感覺飄飄欲仙,直欲成神作佛,若不能把持住,神魂只怕已迷亂於香火願力中,失去本性。而下聯所言我雖然未知其奧妙,但如果真能念化虛無,想必也可以容納更多信仰神力於識海之中,同時意念也可以避免受混亂信仰神力影響,不像我是以意志強行降服……”
心中尋思間,王宗超已來到老道面前,只見他鶴髮童顏,髮束在頭頂,定以星冠,上下打理得極是周整,盤膝而坐,又顯得悠然從容,見王宗超走了,開顏笑道:“很久沒見到如此心性定力的年輕人了,縱然處事為人稍欠沉穩,也不簡單……請坐罷。”
“道長便是一貫道的掌道師尊?”王宗超也不矯情,發問的同時在老道面前蒲團上面對面坐下。能夠經歷這一系列考驗而處之泰然,他無疑已贏得與對方平等交流的資格,只因請神大法關鍵看的就是各人心性,心強上一份,法就高上一層。雖然對方對於自己強佔香火尤有質問之意,但已近似於談判而非問罪了。
“貧道一介山野散人,早已不理俗務多年,如今掌道乃貧道大弟子張光壁。”老道一臉風輕雲淡,但言語中已透露他身為一貫道太上教主的身份,又道:“若不是聽聞有教外之人將本道之法修至化境,也不會動念相邀。”
“聽聞貴教是佛、道、儒、一貫道、基督五教合一,而道長身著道袍,是否用意於道教凌駕其他諸教之上?”王宗超再次問道,看似閒談,但其實也是一種試探。
老道搖了搖頭:“本道宗旨乃‘萬教歸一,吾道一以貫之’,並無強分高下之意。只是佛、儒、一貫道、基督諸教,皆有尊己排他之說法,正如儒教所言‘敬鬼神而遠之’,基督教所言‘除主外不可有其他的神’,此類說辭固然可令教徒用心專一,不務旁學,於修行大有益處,卻也拘於門戶之見,導致無窮爭端。而道教傳自老子,講究道法自然,三千大道,八百旁門,皆可明人理,曉天道,得長生,證極樂,其要旨並無強分門戶,排斥異己之意,與本道宗旨相合。故本教仍以‘道’為名,容納諸教。如今時局紛亂,國人或無信,或各信異神,致使人心不齊,相互攻訐,道德淪喪。卻不知世界列強,多是一國一信,這才萬眾一心,膽壯心齊,一致對外。而本道寄意萬教歸一,統一信仰,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令人心思定,恢復本性之自然,平息戰亂爭紛,冀中華為大同,合於內而御辱於外。”
“很美好的初衷。”王宗超淡然一笑,其實無論邪教正教,教義都會聽起來很美好,不過老道所言,仍透露出一貫道野心甚大,竟隱隱有統一中華大小教派,再創一個類似東方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龐大教派的想法。
王宗超言語平淡,老道也不以為意,直接言歸正題:“年輕人,你機緣獲得本教秘傳之法,也算與本教有緣。如今見你一面,更出貧道所料之外,想來你已將請神之法修至中品了吧?”
“道